广西县域经济网
广西县域科学发展促进会
现在的位置:首页 >> 阳朔频道 >> 新闻资讯

[阳朔县]遇龙河景区管理模式火了旅游富了村民

作者:杨子健 龙燕秀 张立波 发布时间:2012-10-17 08:26:52 来源:广西日报

90471350425933407.jpg  

游客在遇龙河漂流的情景

  在阳朔县遇龙河景区,一张张竹筏载着一批批游客,快乐地游弋在青山绿水间。而在几年前,这里却处于无序混乱状态,景区生态环境和游客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么,景区管理是如何从“战国时代”跨入“太平盛世”的这中间都经历了哪些波折近日,记者来到遇龙河畔追根溯源。

  遇龙河景区曾一度成“上海滩”

  记者跟随遇龙河漂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先秀一起,来到景区最大的码头——小厄底码头。因为刚下过一场雨,游客显得有些稀少,数十名筏工正三五成群坐在岸边的待客亭下闲聊或打牌。

  “上午游客比较多,我们都有活干;刚才下雨游客少了,我们就闲下来了。”筏工徐连桂40多岁,皮肤黝黑,讲话带有浓厚地方口音:“我从2005年开始做筏工,当时是10来个人合伙干,搞了一个码头。那时候和现在没法比,乱得很,也没有现在挣钱多。”谈起景区统一管理前的情形,徐连桂直摇头。

  对于遇龙河景区的过去,作为主要亲历者之一,高田镇凤楼村党支部书记陶国立历历在目:“以前是谁的势力大,谁占的码头就多,当时码头都是私人建,简陋得很。为了抢客拉客,各个码头互相压价,恶性竞争。为了抢地盘,甚至还拉来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打架。当年我自己也有3个码头,骑摩托车出去,都要带上防身工具,没有安全感啊!”

  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简易码头和竹筏,缺乏正规培训和管理的筏工,给景区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次,两个游客正坐在竹筏上漂游,一回头发现筏工不见了。原来筏工酒喝多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掉进了河里。那年就淹死了两个筏工。”

  统一管理变少数人牟利为全体村民“利益均沾”

  正是各种旅游乱象,促使阳朔县委、政府下定决心大力开展景区整治。

  基于“保景富民”原则,2007年8月,由政府主导的阳朔县遇龙河漂游有限公司成立。公司采取社会化管理方式,广泛吸纳沿岸村民成为公司筏工,进行统一正规培训和管理,完善竹筏安全设备。取缔原来的私人简易码头,兴建大型现代化码头,完善道路和各种基础设施。景区实行统一票价,综合调度,整体促销,村民代表参与监督,沿岸群众共享景区旅游收入红利。

  “万事开头难啊。遇龙河流经3个乡镇35个自然村,要让大多数群众支持公司的管理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采取‘统一战线’策略,坚持全体村民‘利益均沾’的原则,争取多数群众支持,用这个办法打破僵局。”回忆起公司成立之初,总经理阳成感慨不已,“村两委干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就采取村民自治的办法,让村两委干部参与协调、管理筏工和景区各种事宜,串起‘村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骨干-农户’的工作链条。这样就有利于团结大多数人。”

  按照这种管理模式,筏工工资占公司营业额的25%,沿岸每位村民可享受10%营业额的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公司管理费和公益建设费占10%。

  然而,公司和村民签协议时,由于部分村民有各种顾虑,再加上少数人的挑唆,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当时已经是高田镇凤楼村党支部书记的陶国立虽然有几个私人码头,但为了起到表率作用,第一个带头签协议。同时,他还耐心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直陈统一管理景区带来的好处。“当初我们思想确实转不过弯,全靠村干部软磨硬泡说服我们。现在连我这个脚瘸的人,在景区工作每个月也能挣1000多元。”60多岁的高田镇竹蔸寨村民唐运养笑着说。

  “以我家为例吧,我每年做筏工有3万多元的工资收入,家里还养鱼卖鱼,再加上每年的景区分红,一年的收入比景区统一管理前多得多了。我们寨总共600多人,其中筏工就有100多人,基本家家都有做筏工的。村里还有10户搞农家旅馆、农家乐,都是这两三年景区修好路以后兴旺起来的。这几年连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村创业了。”说起现在的生活,筏工徐连桂脸上笑容灿烂。

  景区旅游与沿岸村民收入实现双赢

  阳朔镇朝阳村村民潘志军一边在景区做筏工,一边经营农家饭馆,一年纯收入10万元。像他这样的村民,各村都有很多。“过年抽中华喝茅台,穿起耐克去撑竹排”,有人如此描述遇龙河沿岸村民的生活。

  如今,遇龙河景区公司化管理已经运营5个年头,现有筏工2200人,全部是沿岸村民。景区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去年,公司分给村民的资源保护补助费达到900万元,每位村民可得近700元。

  规范化的管理也促进了游客数量的迅速上升。黎先秀介绍,今年1到6月,游客达到120万人次,营业额接近8000万元。

  公司人性化管理方式,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公司总共支持了6万元,给我们村用于道路硬化和水利设施的维护。”白沙镇旧县村党支部书记龙明华说,每年开春,公司还送来1万元帮扶村民用于春耕生产。

  每逢节庆日,沿岸各村都要请公司工作人员到村里做客。每次进村,都是鞭炮齐鸣,掌声不断,大家夹道欢迎,坐在一起推杯换盏,相谈甚欢。

  人性化管理管出了凝聚力。沿岸村民还自发成立了一支紧急救援队。2008年6月,阳朔县铅锌矿发生洪灾,公司一声招呼,100多位筏工二话不说,立即赶赴抗洪第一线。搭浮桥扛沙袋,坚守了近一个月。福利镇发生内涝灾害,几十位筏工主动撑着竹排运送生活物资,帮助当地村民渡过难关。

责任编辑: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