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莫艳萍 实习生 陈 语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来自农村的“城市边缘人”

  站在眼前的小刘,阳光、淳朴。

  去年,24岁的小刘从桂林临桂农村来到南宁,在父母开的粉店里帮手。

  每天,小刘要从早上7时工作到晚上十一二时,除了春节的十几天,基本没有假期。“很累,每天三点一线:上班,吃饭,睡觉。”

  一年多的城市生活,并没让小刘改变什么,“除收入增加以外,更忙了。而且每天上班,做着同样单调的事情,很烦。”

  小刘不喜欢大城市,“房价高,消费水平高。”他不认为自己是城市人,但想在城市发展,“城市收入高,县里没什么钱赚。”如今,小刘平均月收入能超过4000元,“只要有钱赚,能养活自己,是不是城市人都得待下来。”

  “县里的同龄人基本都在城市里打工,即便再差,做个临时工一天都有60元到70元收入。”

  对于未来,小刘很迷茫,“没想过,生意好,就待在城里;实在做不下去,还是会考虑回去的。但现在回去了也不知道做什么。”

  城市中,像小刘这样来自农村的“城市边缘人”,很多。

  自治区党校教授陈华将之比喻为“城市候鸟”。

  以前多年的城镇化,这些“城市候鸟”属于被增加的数字部分。“光想着把城市做大,没考虑到人,结果就是唱空城计。”陈华说。

  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3.2%,但其中1.6亿左右农民工还没有完全成为市民。他们没有城市户口,根还在农村。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对城镇化普遍的误读是:将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化,等同于土地城镇化,等同于投资建设,等同于城市现代化,等同于提升户籍居民生活福利。

  对于新型城镇化,中央已经明确,这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新时期,城镇化最大的“新”,就是从单纯规模的扩张到更注重“人的城镇化”。

  广西的难题

  最近数年是广西城镇化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2011年,广西出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及其20个配套文件。

  户籍改革、扩权强县、自治区直管县财政、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互动发展、建设百家博物馆、举办园林园艺博览会、试行土地“征转分离”、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前所未有的新动作,从当年开始试水,到如今大部分都有实质性进展。

  南宁已经打破城乡户籍坚冰,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广西五成以上管理事项下放或委托县级管理,行政审批环节大大减少;自治区直管75个县财政,为县域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撑……

  但放在全国比较,广西城镇化整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广西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县域城镇化水平仅为31.35%。

  县城中,城镇化水平低于40%的68个,在30%-40%的30个,20%-30%的29个,低于20%的9个。特大城市不多,大多数区域中心城市聚集和辐射能力不强,经济水平低,发展滞后。

  各城镇内部差异巨大,发展不平衡;城镇体系结构不完善,城镇职能雷同、面貌单一;中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经济活力不足,发展相对滞后;城乡规划编制不健全,执行不力,规划调控作用难以发挥。

  一些体制障碍仍存在,如城镇用地分配不合理,导致城镇之间用地紧张与大量建设用地闲置的现象并存;土地流转政策尚处在摸索之中;相关建设专题资金等政策没有落实;进城农民在就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还不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城镇就业和劳动机制不健全;农民进城门槛过高,子女入学难,城乡居民待遇不平等,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拉力不足,等等。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