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大樟乡举办甘王庙庙会
8月22日(农历七月二十八),是金秀瑶族自治县大樟乡三江“甘王”诞生1020周年。从当天凌晨至晚上8时,数万游客到甘王庙逛庙会、赏民俗文化。这是当天表演的黄泥鼓舞。 【详细】
专家学者共聚忻城研讨土司文化
8月20日,为期两天的第四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忻城县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以及中央民族大学等院校近200名专家学者共聚忻城研讨交流土司文化。 【详细】
融水县: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技艺得以传承
7月2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苗寨,刚放暑假回家的13岁苗族学生韦姿跟长辈们学习传统织布技术。暑假到来,该县各苗寨一些老人利用假期教授后辈们学习织布、蜡染、刺绣等技艺,让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技艺得以传承。 【详细】
传壮乡文化 展民俗风情
6月2日,点燃香烛的数百个渡河公漂荡在河面上,成为汇水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端午节这天也是上林县三里镇的传统喜庆节日——渡河公节,当地上千名群众聚集到汇水河边同放“渡河公”。县内外上万名群众前往观赏。 【详细】
桂北地区端午挂艾草祈健康
6月2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立新街,一名女孩购买艾草、菖蒲等中草药回家。当日,广西柳州市融安县的壮族、苗族、瑶族等各族居民纷纷购买艾草和菖蒲等中草药,准备插在门口,以保佑家人平平安安,空气中弥漫着艾草和菖蒲的浓郁药香。 【详细】
传承千年的红彝习俗
5月9日,地处广西边境线上的那坡县百省乡坡伍彝寨举行一年一度的祈福活动,祈盼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坡伍屯是广西境内唯一的红彝山寨,具有近千年的历史。据说,当时云南境内的南诏内乱,部分红彝百姓辗转南下,举家迁徙到了那坡县境内,索居于此繁衍至今。 【详细】
千年铜鼓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
“这是一面公元1世纪的铜鼓,可以看到铜鼓面上有羽人舞蹈、祭祀、捕鱼等写实画面,这是铜鼓发展成熟期,这个时期的铜鼓装饰比较华丽。”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铜鼓展厅里,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赵媛媛指着一面“石寨山型铜鼓”说,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世纪,中国云南、广 【详细】
壮族婚俗趣谈
壮族婚俗中,有着比较有趣的习俗,其中,“炮火”入洞房就是一种。“炮火”入洞房是壮族的一种婚俗。即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以前在广西田阳、田东县等壮族乡村比较流行。在这个仪式中,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 【详细】
实景剧《大美黄姚》:本土文化齐上阵 黄姚古镇炫起来
以古镇为舞台,以文化为灵魂。4月30日晚,昭平县黄姚古镇,梦幻灯光映衬下的古榕、码头、客栈、水塘、竹筏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实景舞台,《大美黄姚》实景剧正在演出。 【详细】
壮族花婆节传说
花婆节又称花王节、花王圣母节。流行于广西壮族各地。据传说,花王是壮族群众的生育女神和儿童守护神。而壮族始祖母六甲在农历二月初二诞生,专门主管赐花送子之事。 【详细】
红水河之来龙去脉
红水河,西江上游的别称,上游干流南盘江,源出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与清水河汇合后,沿西林、隆林、田林3县至贵州省望谟县双江口汇北盘江后始称红水河,东南流到象州县石龙镇的三江口同柳江汇合处止。全长638千米,流域面积3.32万平方千米(不包 【详细】
“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探访南丹白裤瑶
在美丽神奇的南丹,居住着一个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他们就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的白裤瑶。 【详细】
砍牛送葬——南丹白裤瑶的独特风俗
砍牛、打铜鼓、跳老猴舞,这是白裤瑶为死者举行葬礼的仪式。整个葬礼悲壮、肃穆。祭祀场面气氛凝重庄严。白裤瑶的这种传统送丧习俗,不仅仅是表达遗属对死者的悼念,也是一项众人共同的祭祖活动。 【详细】
龙胜:我们的节日“三月三”
“八桂大地山连山,山也青青水也蓝;哥在山头把歌唱,山歌牵出绣球来。”3月22日,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金竹壮寨里,各族群众正练习对唱山歌,为即将到来的传统节日“三月三”作准备。农历三月初三,该县将举办“苗瑶侗壮汉、绽放三月三”传统民俗活动,当地各族同胞 【详细】
南丹丹文化:苗族打铜鼓、抢红蛋迎八方客
3月17日,2014广西南丹·丹文化旅游节在西南丹县隆重开幕,当天下午,南丹县中堡苗族乡群众表演队在南丹金芙蓉广场为八方来客展示中堡苗乡独特的文化习俗,苗族山歌、抢红蛋、打铜鼓、打皮鼓等民俗风情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详细】
南丹壮族“三月三”演武节民俗竞技趣味多
3月17日,2014广西南丹·丹文化旅游节在西南丹县隆重开幕,当天下午,在南丹县金芙蓉广场上演了一场场别趣横生的壮族“三月三”演武节民间竞技比赛,趣味无穷的竞技项目表演赢来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现场欢呼声、笑声不断,热闹非凡,精彩的竞技表演给大家感受了壮族民间 【详细】
南丹县独特亮丽的民族服饰如缤纷彩云
3月17日上午,2014广西南丹·丹文化旅游节在南丹县开幕,当天上午,南丹县城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巡游活动,来自南丹县的各民族群众纷纷身著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缤纷亮丽的各种民族服饰尤如天上的彩云般绚烂多彩,为南丹县城打造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详细】
南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蚂拐节”民俗风情
“蚂拐节”是南丹壮族历史悠久的民族习俗,主要流传于红水河畔的吾隘镇那地村、独田村、丹炉村一带壮族聚居的地区,有着2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壮族蚂拐节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艺术内涵,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详细】
南丹白裤瑶民俗文化魅力无穷
有着“中国锡都”和“矿物学家的天堂”美称的南丹县,居住着一个民风纯朴,民俗文化保持完好的少数民族族群——白裤瑶,因该族群男子长年穿着及膝的白裤子而得名,总人口近3万,主要聚居在南丹县八圩、里湖两个瑶族乡的偏远村寨,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 【详细】
探秘“盘王”传承人
“做盘王”是瑶人为了纪念祖先盘瓠的丰功伟绩而举行的盛大传统节庆活动,俗称“还盘王愿”,又称“跳盘王”。瑶族同胞通过“做盘王”活动来祈祷村寨人丁安乐,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做盘王”活动已于2011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是金秀 【详细】
田林壮族的“欧贵”习俗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田林县的壮族地区,女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往往不是嫁出去,而是娶婿上门,这种叫“欧贵”(即“娶婿上门”,也叫“入赘”)的奇特婚俗自古流传至今,而且十分普遍、盛行。
【详细】
黄姚古镇: 探提灯活动 看传统遗存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昭平县黄姚古镇均举行一年一度的舞鱼龙提灯晚会。古街道张灯结彩,人山人海,当地居民和游客组成了数万人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在古镇的各条街道穿梭,人们高举彩灯共享节日的快乐,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详细】
融水: 颂“芒蒿”送祝福
2月16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举行了传统的颂“芒蒿”活动。“芒蒿”是苗族传说中的一种长寿动物,苗族人将“芒蒿”誉为正直、友善、勤劳、勇敢、吉祥、幸福的象征。每年,苗族民间都会举行颂“芒蒿”活动,传递祝福。 【详细】
柳江县客家村落里的“上灯”仪式
放鞭炮、挂花灯、吃百家宴……昨日是农历正月十四,记者走进柳江县进德镇槎山村的星光屯,体验了一把那里热闹非凡的客家“上灯”仪式,在春节正式“收官”前,感受了一股浓浓的年味。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