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2日 来源:当代生活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专家PK

  专家热议3大放假问题

  你赞同谁的观点?

  显然,很多网友对于现行的放假安排不满意,认为长假都要进行调休。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专家的观点是如何PK的。

  PK1

  带薪假能不能取代黄金周?

  【正方】

  (蔡继明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

  蔡继明认为,集中拥堵正是黄金周产生的弊端,他主张推行带薪休假取代黄金周,进行错峰旅游。

  【反方】

  (黄仲龙 广西财经学院工程管理研究所教授)

  黄仲龙认为,“十一”黄金周作为全国统一休假,是大家共同的福利,理应保留。

  针对长假期间造成的拥堵现象,黄仲龙教授建议各旅游景点推行预定制度,及时公告现场人数,调节容量,以避免人流量过于集中。长期方面,黄教授还提出政府应该增设更多的景点,来分流出行民众。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力度,要加强交通管理、景区建设等等,而不应该单纯靠调节假日来解决一切问题。” 黄仲龙最后补充道。

  今年2月2日,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纲要中的发展目标明确表示,“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年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

  PK2

  每年长假损失2000亿元?

  【正方】

  (汪丁丁 经济学家)

  汪丁丁近日称,每年长假的损失,保守估测大约折合2000亿元。其表示,目前每年两次长假,假前假后的低效率、心态调整,大约等于每年损失10个完整工作日。长假旅游,主要是年轻人,其中劳动力约两亿人日。全国损失20亿人日。据2012年城市人均产值数据,劳动生产率以每天百元计,即2000亿元。其建议进一步取消三天以上的法定长假,争取两年之后普及弹性休假制度。

  【反方】

  (林卓群 广西比较经济学学会会长)

  近几年来,黄金周已经成了一个“全民同乐”的品牌,节日消费对商品流通和内需拉动确实有利,黄金周掀起了人潮和商业浪的决堤,是必然现象,不能靠“堵”,关键要“疏”。“黄金周导致的一些矛盾可以淡化,关键要看主流导向。”林会长分析,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他们对黄金周的消费行为和要求也随之提高。游客井喷、交通拥堵,黄金周出现的这些问题,更说明了社会从整体上要进行更规范有序的管理,政府应以调整和改革为主,引导百姓在节日里形成良好的消费、出行习惯。“黄金周的品牌效应还是要稳定下来,保留发展,节日里相应的市政管理也必须跟上。”林会长说。

  PK3

  有无必要调借周末形成小长假?

  【正方】

  (黄璜 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

  从2007年之后,虽然取消了“五一”黄金周,但是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3个小长假,这使游客在出游时间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再多请假的方式和别的周末连成更长的假期。这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景区的接待压力。

  其实,这些为期3天的小长假并没有使全年的法定假日多出很多,但通过调休使得整体的假日安排更加分散,这虽然只是微调,但也是一种优化。

  【反方】

  (刘思敏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春节满足的是民众对家庭团聚的传统精神需求,黄金周满足的是以旅游消费为载体的现代精神需求,二者都具有刚性需求。随着人们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大,现在的瓶颈在于长假的短缺。刘思敏说,“五一”黄金周取消后形成了巨大的出行需求,只能通过每年的“十一”和几个小长假来释放。

  建议增加黄金周,同时“取缔”小长假,“不能再通过挪双休日来形成小长假,因为两者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却把大家的节奏打乱了。”同时,由于小长假与双休日的区别不大,取消小长假对经济影响不会太大。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