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2日 来源:柳州日报 作者:秦淮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寻回渐已淡化的传统文化

  ——柳江县成团镇壮乡村落舟村屯见闻  

  舟村屯“五朵金花”在开心农场劳作

  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柳江版从本期起推出《基层行·精彩故事》专栏,号召广大新闻工作者转作风改文风,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发现柳江精彩故事,敬请关注。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春日田园》诗句,也是时下柳江县成团镇里湾村舟村屯的写照。

  紫的芥兰 、黄的菜花 、绿的甜豆 、红的萝卜……花红柳绿,蝶蜂飞舞,一块块菜地里早已满园春色。

  “今天又有一批菜送到市里面给‘农场主’。报子芥兰,新品种呢!”正在“农场”里摘菜的舟村屯“五朵金花”介绍说,春暖花开,菜地又迎来了一波丰收季。

  “家庭农场”是“舟村慢生活”较早开发的项目之一,目前已经吸引了30多个家庭承包。这些“农场主”每逢节假日便带上家人,离开城市的喧嚣,到这里锄地 、种菜 、施肥……有空就过来打理,没空时则由农户代管。

  “现在的孩子,连豆子是怎样长出来的都不知道;米粉是怎么做的也不知道,更别说会讲壮话了。”项目负责人何先生介绍说,到这里体验生活,收获了生态蔬菜,更多地重寻了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这就是舟村慢生活项目开发的初衷。

  舟村屯距市中心不过20公里。

  这里处于“三江”交汇处,村子如同一艘船行于江上,舟村屯因此而得名。村子始建于清初,目前尚保留非常完整的古渠。溪水从每家每户门前流过,门前洗衣洗菜,传统而古朴。上世纪80年代,舟村屯是柳州有名的“面条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村里外出打工创业的人越来越多,现留守舟村屯的壮族群众不足300人。小桥 、流水 、老屋 、断壁 、寂静的老院子,偶见91岁高龄的老阿婆,似乎时光也在这里停止。

  要让留守的壮族群众找到一条致富的门路!去年1月26日,舟村屯一位在外创业有成的村民投资5000万元,拟通过开发家庭农场 、壮乡博物馆 、陶艺馆 、民俗工艺体验等,打造集壮族民俗 、农耕文化 、艺术村落为一体的“舟村慢生活”都市近郊休闲乡村。项目定位为原生态:不破坏现有农田土地,连百年老屋都要“原汁原味”,保持原有的壮民居风格。结合生态乡村建设,大家先是清除村头村尾的陈年垃圾,对村子进行美化绿化,百年老村干净而古朴。同时,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一期通过土地流转,开发家庭农场与艾粑粑 、五色糯米饭 、包粽子等壮族特色工艺体验坊,通过打造一系列参与性 、体验性的项目,让大家懂得壮族的一些历史,寻回渐渐淡化的壮家文化。

  “那些小孩可开心了,每次来了就不想回去。”村民熊大姐一边包着粽子一边介绍,这两个月来,已经有10多批小孩到她家里体验生活,尽管包的粽子不太成型,尽管蒸出的艾粑粑不是很细腻,但是他们体验了快乐,了解了自己吃的东西是如何来的。

  “最多的一天做了500多个艾粑粑。”项目负责人何先生介绍说,临近年关的那段时间,村民们可是忙得不亦乐乎。摔打搓揉间,尽在幸福里。城里的小孩得体验,舟村屯的村民又何尝不是体验在互助的合作中,他们体验到的可是浓浓的乡情!忙了一年,也该犒劳犒劳自己了。2月6日,一年一度的捕鱼节在村前的小河里开幕,拉网的 、用水桶的 、跳入河里的……村民各显神通,谁捕到的鱼最大 、最多就意味着今年谁最有福气。年饭开场,一盆盆充满乡土元素的壮家菜,吃的是儿时的味道,解的是乡愁的馋。

  二月里来好春光!新的一年已经开启,舟村屯还要有大动作呢!据介绍,近期村里还将举行壮家民俗小吃大赛 、传统工艺大赛 、深挖壮民俗文化,把壮乡村落建设得更美好。

  通讯员秦淮报道摄影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