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记者蒋伟华 通讯员廖斌 李辉朝 文/摄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由于围湖养鱼、河道堵塞等原因,村子连遭水患,收入减少。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85户村民集资百万,走“原生态”旅游路

  村民尽量利用自然环境,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了游船项目。

  杂木砍掉锯断磨平后就成了凳子,既漂亮又环保,游客累了都愿意坐在上面休息。

  临桂区会仙镇安龙村处于湿地范围内,村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民以前依赖湿地的天然水资源养鱼或种植过日子,十分清闲。不过最近十多年来,由于河道堵塞、围湖养鱼等原因,每年村里都会涨几次大水。大水一来,鱼被冲走,西瓜地被冲毁,村民收入一年不如一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今年以来,村里85户村民看到会仙湿地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深入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越来越受村民的追捧,于是大家集资百万,搞起了旅游开发。在搞开发时,他们尽量利用原生态条件,不破坏生态,不乱造景致,希望在保护湿地的前提下走出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围湖养鱼、河道堵塞让村子连遭水患

  安龙村距会仙镇有10多公里,处在会仙湿地边上,自然风光秀丽,是个只有85户,两三百口人的小村子。为了生活,以前村民借助良好的自然环境养起了鱼,整个村里最多的时候养殖了两三百亩。因为当时湿地并没有真正地保护起来,而且界限不明,所以有时鱼到底是养在鱼塘里还是河里难以分辨。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湿地的面积越来越小,同时河道堵塞的情况也日益严重,湿地的水土流失也不容小视。

  水土流失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村里年年涨水。

  “今年涨了5次大水。”村民坦承,今年的天气特别异常,加上以前对湿地保护不到位,导致近十多年村里几乎年年涨大水,一涨水村里的鱼就跑走了,种的西瓜也被毁坏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村民显得无能为力,一些年轻的村民只好出去打工。

  近些年来,细心的村民发现,各级政府正在积极地治理会仙湿地,并带领一些村庄在保护湿地的前提下做起了旅游。看到这些,一些村民动心了,但却苦于没有机会和带头人。

  集资百万搞旅游

  今年5月23日,我市召开的大桂林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动员大会提出,从今年6月到2018年底,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资金,分两批打造全长684公里的8条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大桂林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而其中的永福旅游线路就经过安龙村。村民决定借助大桂林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契机,抱团走观光休闲旅游致富之路。

  很快,村民决定通过成立合作社的方式来运作旅游项目,村民的目标是打造四季花海,春天有桃花、油菜花,夏天有格桑花、紫薇、荷花,秋冬有枫树林、乌桕林观赏。每户集资12000元,共集资上百万元。同时将村里的200亩土地和鱼塘集中起来,每亩按每年500斤市场价的谷子给村民租金。

  有了钱,村民们开始修路、整理田地,并在田地里种起了花草,通过网上买回了桃树、紫薇、格桑花等各类花草,同时还在田里种起了荷花。

  如今走进村里,美丽的格桑花已遍布田园。虽然不是周末,但不时有游客漫步到村里来赏花。合作社负责人秦桂串告诉记者,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留守下来的老人就成为建设村庄的主要劳动力。为了将村子打造好,现在每天都有五六十名村民在做事,修路、除草、护理花卉。每人每天有80元左右的辛苦费,不过都是记账,等赚了钱才能领取。

  “怎么到你们村啊?”采访中,秦桂串的电话不断响起。原来,除了辛苦的劳作,村里还借助自媒体图文并茂地将村里的美景宣传出去,吸引了不少游客,很多人打电话来咨询相关情况。

  老树也是风景,利用原生态条件,不破坏环境

  “村里的枫树和乌桕树可是原生态的。”秦桂串说,村里本来就有一大片的枫树和乌桕树,为了让树木成片,就组织村民将一些杂树砍掉。而这些被砍掉的杂树也派上了用场,将它们锯成一截截圆木,摆放在树林里当桌凳,这样不但游客有地方休息,还很原生态,更是节约了成本。

  村里的设施不少也来自村民的巧妙构想,比如将杂木、竹子扎成门楼,用竹筒当烟灰缸和小型垃圾桶,甚至还用竹子做成了简易的就餐点等等。更有村民将村里的老水车拿出来修葺一番,准备架在河里供游客们赏玩。秦桂串说,虽然他们集资了百万元,但能节约资金尽量节约,而且尽量用原生态的材料,同时不破坏村里的环境。到时游客来了,除了看花,还能吃饭、坐船游览。谈到以后的前景,大家心里充满了希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