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17日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梁 德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新隆村良同屯

兵工厂遗址已被群众建房居住

  从西林县那佐苗族乡政府所在地沿着一条村级水泥公路到达新隆村,由于良同屯没有通公路,笔者只好弃车步行,用了1个多小时才能抵达良同屯。良同屯坐东朝西,寨子坐落在一条当地人称为“红水河”的东岸上,全寨子才32户人家,由于交通不便,没有哪一户建楼房,全都居住在泥墙瓦房里。经过打听,笔者找到了良同屯的组干王成新,向他了解以前兵工厂遗址的地点。他告诉笔者,兵工厂原址已经被一户群众建房子居住了,说完他用手指向寨子里的一个房子说:“就是那户人家。”随后王成新还告诉笔者,良同屯是当时的兵工厂地址,而该村的平烘屯才是军事仓库。交谈中,我们的思绪又回到了过去的历史中……

  上世纪30年代,在云南、贵州、广西交界处,活跃着一支红军队伍,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滇黔桂边区革命游击队,它是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百色起义的红七军播下的革命火种。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是党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从1931年1月开始创建至1938年1月停止活动,滇黔桂红军游击队在敌人无数次残酷“清剿”中,艰苦卓绝,坚持革命,坚持斗争。

  1934年11月正式创建于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的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以云南省富州(今富宁)县为中心,活动范围达3省28个县,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党组织领导根据地军民以卓有成效的斗争,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被反动政府视为眼中钉,敌人多次派重兵围剿都以失败而告终,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36年12月,滇黔桂边区革命游击队(滇黔桂边区劳农游击队于1936年5月改为滇黔桂边区革命游击队)急需武器武装队伍,为尽快把一批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残缺枪支、子弹等修理使用,游击队负责人授命铁匠出身的云南省富州县(今富宁县)那柳村的红军战士罗志刚在富州县交界处的广西西林县龙潭乡木隆村良同寨(今那佐苗族乡新隆村良同屯)创建兵工厂,负责修理枪支、翻装子弹。兵工厂以当地居民黄建功家作厂坊,一把铁锤一个风箱、一把钻头、一块铁砧板、一把老虎钳、一把旧锉刀等办起来。

  1937年,由于良同“3·3事件”发生,兵工厂被迫转移到云南省富州县那柳村后龙山,继续开展工作至1938年初。兵工厂从建立到转移,在西林县良同寨前后历时两个多月,修理驳壳枪80多支,步枪数十支,翻修子弹近1000发,这批枪支弹药,在战场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为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37年3月3日,西林广南军警烧杀龙潭乡,制造“3·3”惨案。被游击队处决的反动局董王茂德的侄儿王家其及其女婿岑卜登贿赂龙潭乡乡长岑泽甫,伙同西林县警、云南反动军队龙汉斗的一个连和广南上阿用区区长农旭甫反动武装约200余人,血洗西林县龙潭乡平烘、良同两寨,民房被烧71间,群众被害77人,16人被抓起来押到龙潭乡府,后有5人被杀害。此事被称为“3·3事件”。“3·3事件”后,中共地下党、游击队引导平烘、良同两寨群众向国民党当局发出三封万急快邮代电,要求严惩“3·3”事件的罪魁祸首。国民党政府慑于群众威力,把率队屠杀群众的一名滇军连长和积极参与的一名村长杀掉。

  如今,历史的烟尘已经散去,良同屯依然静静地处在大山之中与世无争,村民们日出而作,月落而息,只有村前的小河潺潺地流淌着,仿佛在向来良同屯探究历史的人们诉说着过去久远的故事……

  很早就听说西林县那佐苗族乡新隆村良同屯是滇黔桂边区劳农游击队兵工厂遗址,早些年当地群众开荒种地时还在附近地区挖掘出土一批军用器械,但一直没能去探访,前段时间为了搜集史料,笔者才得以前往一探究竟。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