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7日 来源:南国早报 作者:胡铁军 姜锋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现状

    后人失传,石碑曾当洗衣板

    上面说到,官员将嘉庆皇帝的贺寿诗刻成两块石碑,建亭保护。民国的《宜山县志》载:“御碑亭,在城东左,碑镌御制寿民兰祥诗。”如今,城东御碑亭已毁,碑也不见踪影。

    8月22日,在宜州博物馆,记者见到了另一块碑。该碑刻的正是嘉庆皇帝的御笔诗:“星弧昭瑞应交南,陆地神仙纪姓蓝。百岁春秋卌年度,四朝雨露一身覃。烟霞养性同彭祖,道德传心问老聃。花甲再周衍无极,长生宝录丽琅函。”

    宜州市文物管理所的老专家陈仲涛说,这块碑得来不易。在“文革”期间,许多文物被破坏。1982年拨乱反正后,县里组织工作队下乡找文物,在原永定土司署即今石别镇的三寨村外河边,发现了这块碑。当时,石碑被群众当做洗衣板用,政府后来特批了水泥,为群众做了一个新的洗衣板,这才换回了石碑。

    蓝祥有没有后人,他的宗族还在吗?陈仲涛说,石别镇多有姓蓝的族群,他们去寻访过蓝祥后人,但一无所获。从嘉庆到现在,毕竟也两百年了,中间又频发战乱。从石碑后来被当成洗衣板来推断,蓝祥的后人很可能家道中落,血脉不知所传了。

    史料中关于蓝祥的描述,有蓝、兰两个姓。陈仲涛解释说,准确的应该是蓝,以前当地人为了方便,常将蓝简写为兰,但实际上当地不存在“兰”这个姓。

表态

    澄清身世之谜,还将加大宣传

    当地政府的一名官员坦言,对于蓝祥历史的挖掘和保护,宜州做得还不够。记者从宜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了解到,该市有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两个,县级文保单位21个,蓝祥碑并不在其中。目前,宜州市博物馆与蓝祥有关的文物,也仅有这一块碑。

    事实上,宜州名人被误认为其他地方人的,蓝祥并非唯一,名气更大的就是刘三姐。宜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谢小香说,墙里开花墙外香,说明别人更懂得利用名人效应,在这方面,宜州有必要向人家学习。普遍的看法是,人家要宣传旅游,用得上蓝祥,宜州反正用不上,让人家用一下也无妨。

    据透露,目前宜州正在申报中国长寿之乡,相关资料收集工作已经展开。一名参与此项目的工作人员说,申报长寿之乡,蓝祥是最好的“招牌”,他们肯定要好好宣传。此前闷声“不争”,是因为抢回来也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现在,蓝祥的身世之谜,将是不得不说清楚的问题。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