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
常回家看看还需 把握衡量的度
“其实我觉得不常回家看望父母都被认为是违法,这有点可笑。”市民阮女士说。她认为这个新修订的法规内容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常回家看看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法律是难以界定并强制执行的,因为靠意识是很难约束人的行为的,而且亲情法律化,味道就变了。
市民李先生也认为,这条法律的施行可以理解,而且对于真正不把父母当回事的人起到作用,但是关键还在执行和落实。李先生还提出了疑问,子女是否常回家看看由谁来监督又由谁来量化呢
对此,广西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东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整个社会来说,这项举措是进步的。”刘东燕说,随着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增多,亲情缺失的现象日益突出,将尽孝用法律来警醒,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对老人的关爱。
“不过,写入法律的同时还应把握衡量的尺度。”刘东燕说,不常回家看看就算违法,那么多久不回家才叫不经常此外,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许多年轻人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有些时候不是他们不想回家,而是难回家。“我觉得这个举措道德舆论大于法律意义,要想让尽孝深入人心,还需要注重教化。”刘东燕建议,国家应尽快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例如加快实现全面的带薪休假等等;而作为子女来说,也应从自身做起,多关爱老人,多常回家看看。
编辑有话说
“逼”人尽孝,不如促人尽孝
昨天开始,“常回家看看”成了子女的法律责任。当天,不少网友对此吐槽:“全国很多在外打工的孩子都违法了!”因为,到底间隔多久回家一次才算“常回家”怎样的“看”,才算是“看”相关法规对此并无细化。
在小编看来,将“精神赡养”纳入法律范畴,把“精神赡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是一种法律的进步。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不孝子女”这一小众群体。“常回家看看”入法,为司法实践提供了依据,体现了法的善意。
但是,这一法规在可操作性方面确实先天不足。儿女不经常回家,有几个父母会真的去状告自己的儿女呢即便判了也难执行。即便执行了,“逼”出来的“回家”,味道早就变了……
想回家看父母的人,即使没有探亲假,也会寻找机会通过调班等办法来挤时间;不想回家的人,即使时间再宽裕,也能给自己找到很多不能回家的说辞。所以说,回家看望老人,主要还是依靠道德观念进行约束。
中国社会中,孝顺的子女居多。有些人不回家,确实是因为忙碌的工作和生存的压力绊住了脚步。要是回家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要是每个用人单位都将探亲假制度落到实处,给职工探亲创造条件;要是每次干部(员工)提拔(晋升)时,都优先考虑孝子或鼓励职工(员工)晒出年度“家庭日”活动剪影,做到从制度上促人尽孝,也许,“常回家看看”的法规,就没存在的必要了。 (覃燕燕)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广西代表委员热议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从户籍制度改革入手探新路
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中国“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城镇化正处在发展的重要关口,粗放扩张的老路已走不通,必须探索一条新路。”这是代表委员们的共同心声。 【详细】
广西代表委员热议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自由贸易园(港)区是我国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自2013年9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以来,我区积极推进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保税港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建设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研究申报工作,目前总体方案已上报国务院。连 【详细】
共建共享 桂滇黔三省区代表、委员热议《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一批综合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民生等重大项目,落实好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措施,加快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等建设,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力度,完善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 【详细】
广西代表委员热议我区蔗糖产业发展: 让“甜蜜事业”再香甜
核心提示: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改进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办法,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广西作为我国最大的产糖省区,蔗糖产业的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保障了我国食糖安全、可靠和有效供给。但是,随着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逐步接轨,近年来,糖业形 【详细】
广西代表团热议如何让创新成为新常态下驱动发展新引擎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和科技资源缺乏的省区,如何点燃创新发展新引擎?这也成为广西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