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5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陈德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陈德仁

  江村,过去称姜村,群山顺广西大瑶山南麓而下,村落以背靠形似美女五指玉手直耸云天的“姜”而得名。就是在这个武宣东部秀丽奇绝、绰约多姿的山水,与岭南政界名流和军界枭雄牵起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演绎出内涵丰富的人文历史——

  李满建城传奇

  李氏是江村三大姓氏之一,通过走访竟意外发现李氏的先祖与现在武宣旧县城有关。

  《李氏族谱》记载,武宣李氏开基始祖为李善用,自元朝至正二十五年(1366年)从广东珠玑巷迁入武宣县居住。儿子李满明永乐十五年(1418年)丁酉科中广西乡试第八名举人,出任安南谅州府同知,都督佥事、征蛮将军。

  武宣早在汉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始设“中留县”,明宣德四年(1427年)始在三里阴江建仙城。因旧县城破败不堪,还经常受到瑶民起义和深山老虎的骚扰,于是官府计划沿黔江上溯迁址建新城:东起璞玉村,西至大禄码头村;南从双狮村对河砖厂起,北至马鞍山。建这么大的县城,初步框算要二十六年才能建成,以当时的人力财力明显是捉襟见肘。

  因李满是本地人,明朝廷命他为钦差“徒武宣城云督筑城池”。李满上任后,与民工吃住在工地上不辞辛苦昼夜搬迁。拆旧县城时运输不准肩挑,只能一砖一瓦的传递,李满和县令、平民百姓一起与官兵们排成长队把砖石一块一块地手传。1430年,城墙初现雏形,到明宣德六年(1431年)冬比原计划提前20多年建成。当时城高二丈、宽一丈三尺,长二百九十三丈,有炮台十一个,垛口七百五十八门,护城河宽一丈五尺,深四尺。三月,县城从阴江迁高立山一带,即今武宣镇旧城,武仙县改名武宣县。

  李满在城廓建好时死在督筑仙城的钦差职位上,有人说他是身心交瘁而善有所报。至今,在县城马鞍山附近的黑石岭立有一墓传颂为民众造福鞠躬尽瘁者的无量功德。碑刻:“明故祖字颜荣任安南谅州府同知李公之墓”。

  覃贵福易居之谜

  在太平天国众多轶事中,武状元覃贵福易居成为一大历史之谜。152年过去了,覃贵福异地居住的谜底终于露出了端倪。

  《武宣县志》载:覃贵福(1839—1905),号寿堂,河马乡那沙村人。三里镇林日生回忆道:“覃贵福是我的老太公,在村里大家都叫他覃铁牛。没有儿子,只有4个女儿,人不高但很有力气,常爬到权树上玩耍。脚上、手上、脸上到处是伤,伤疤挺大的,经常吃了上餐没下餐。12岁那年,上帝会的人对他说,老弟,跟我们去啰!有饭吃。这样他就拉着一帮人走了。”

  传奇也许从覃贵福12岁应募入太平军开始,庚申十年(1860年),年仅17岁的他在数万名科考应试者中唯一能举起几百斤重的石狮,夺得天试武进士第一名,成为自癸丑三年(1853年) 太平天国在天京开科以来,有案可考的仅有两名武状元之一。洪秀全亲自给他戴上大红花和他共进晚餐,骑马游街;赏赐金镫、银鞍,连续炫耀了三天。授给他太平天国官职的第六级高级官衔同指挥,覃贵福于是成为一名统领万人的官员,名气轰动江南。

  同治七年(1868年),太平天国失败,成为清军将领的覃贵福辞官回乡,改住江村的富龙屯,直至1905年66岁时病死在家中。曾在天王府担任女侍卫长的妻子欧氏与他白头偕老,1931年90高寿时原国民党广西省主席黄旭初送给她一块香樟木做的上刻“金萱寿永”四个大字的寿匾。

  为何后半生改住富龙屯

  也许,这是武状元风云一时的愧疚——覃贵福在率军与清军交战时被俘,随后见风使舵改为清军效力。太平天国彻底失败后他感到再回到祖居地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才另择居住地这是答案一。

  然而,实地踏勘纵观富龙屯的天文和地理,直观地令人感到答案有第二个。

  东乡镇,地处武宣之东。广西大瑶山、莲花山两山余脉浑然淳厚,以蓬勃不可遏之势将江村诸村屯合抱成一块河谷盆地。江村背靠巍峨壮丽的群峰,千嶂叠翠,气势磅礴;前面是万顷广阔的良田,东乡河蜿蜒其中,山环水绕美如桃花源。这里藏风蓄水,山水相依,好一派世外桃园人间仙境!这样的吉地,年年风调雨顺谷满仓,耕田经商永安康!更重要的是,该村是直通浔州、柳州、梧州三府陆路交通的“通衢大道”便捷之地,历来为枭雄兵家之所争。果然,位居其中的风水宝地江村逐代人丁兴旺,枭雄追逐。

  相比之下,被两山相夹的祖居地那沙村村场狭窄,村头大吼一声村尾都听得见。赖以生存的水田在山沟里像鸡肠带。如今从住址的选择来看,仍然能感受到覃贵福晚年那颗不知疲倦的勃勃雄心和追求。

  白崇禧故里险遇

  说起中国国民党军事家、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谁也想不到与太平军天京武科考试冠军覃贵福有着难解关系。

  据考,覃氏的始祖是伯益。伯益驯服鸟兽开创了畜牧业及饲养牲畜的历史;掘井引水开拓了饮水及灌溉新路;引谷种到北上结束了北方无稻谷的历史;协助夏禹治水,把九州的洪水导入大海。由于伯益对人类的文明贡献卓绝,后裔通过历朝分封演绎出赵、费、康、马、江、黄等14个姓氏来,所以伯益不仅是覃氏带姓始祖,也是历史上很多姓氏的姓根。

  白崇禧的始祖叫伯笃鲁丁,阿拉伯人,来自中亚。到了第2代孙伯永龄定居桂林。官名伯龄,因明代禁止臣民采用外姓,遂改家族姓“伯”为“白”。由此分析,民间传说白崇禧父亲是太平军天京武科考试冠军武宣县的覃贵福言之有据。

  原武宣县人大主任李贵荣说:“覃贵福曾经在桂林娶二妻。卸甲归田回武宣富龙屯居住后,后妻留驻桂林改嫁白氏并产下腹遗子取名白崇禧。这个儿子一生下来就聪明伶俐,清光绪廿四年,五岁读私塾五年中从未因读书受过罚。十四岁力克全省千余名报名人名列第六考入陆军小学,十六岁以第二名的成绩录取于广西省立初级师范。入学后,因屡次考试名列第一被选为领班生。”

  正是因为与覃贵福有着嫡亲关系或者说与江村的这重关系,白崇禧才在武宣演绎出众口交赞的故事来。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武宣县城一战。那是1925年1月30日中午,任广西新桂系前敌指挥官的白崇禧率200多人悄悄回到江村探望乡亲父老,经过县城即遭到桂系旧军沈鸿英的两个师围攻。兵力悬殊的白崇禧险些被俘,被漫山遍野而来的敌军铁桶般地围在城内。

  以沈鸿英的1万人对付白崇禧的200人,这就好比一只大脚踩死群蚂蚁一样简单。因此,沈得意洋洋地下令先埋锅造饭填肚。

  历史上的胜算都是在那些融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智慧者。剑悬中天的的白崇禧情急之下募集了100多名敢死队员趁机开城门鸣枪呐喊杀向敌营。不懂内情的沈军一时阵脚大乱,溃退了10多里地。不久,李宗仁主力赶到,两下夹击,直奔沈鸿英的老巢桂林,沈猝不及防率残部3000多人逃入山区。

  事后只身逃到香港的沈鸿英感慨道:“我带兵数万纵横桂、湘、赣、粤四省十余年,无人能奈何我,不料竞败在这小子之手!”

  以200人胜1万人,这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类似于三国史上的“诸葛亮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白崇禧因此得名“小诸葛”,也有人把白崇禧在武宣的惊险胜算归结为父辈的荫庇。

  陈天泰过眼枯荣

  遍查《武宣县志》在东乡镇找不到太平村这个村名,然而,它确实是江村的前名。

  该村今年75岁的族谱主要负责人李炳昇说:“陈天泰谥号升平,是在禄库出生的,自小随家人迁居江村。他的父亲名陈湘庆,与长塘村的广西自治军第三军司令官陈鸿庆同辈。民国初年,附近各县土匪猖獗,陈天泰才20岁就显示出了杰出的领导才能,组织起村里的青年仔维护村里的秩序,保护那些南来北往的过山客的来往安全。34岁当军长,死后葬在江村村前的大根岭。当年有一幅画像挂在厅堂,身着军装,手柱拐杖,脸上的大麻子丝毫不影响威武逼人的军容。”

  不知道太平村是否因他而安名,但他确确实实是江村民国时期风云一时的人物。据新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叙民国时期军事历史的著作《民国军事史》记载:“(1923年——1925年)陈天泰任沈鸿英桂军第二军军长,中将衔。”

  老人们回忆,陈天泰才智过人,高小毕业后到梧州广西省立师范学校就读,后弃文转到军校学习军事。听说柳州老乡陈炳焜在桂林镇守使兼第一师师长,半夜离村到桂林谋上了连长。

  这一年,陈天泰25岁。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政府。陈天泰随广西出兵援湘。机智勇敢的他带着后来任武宣县农军总指挥的刘铁民又到广东东乡籍马台村人的中央第七军军长刘达庆第六军任职,由连长、支队长升为第六军前敌总指挥。

  1920年8月,由于旧桂系的驻粤桂军在广东不得人心,被孙中山驱出广东。陈天泰败回广西,残部不到1000人枪。初时退守梧州——东乡这一富裕地区,后又进驻武宣县城,另分一部分驻桂平县的石咀。刘达庆遇害死后陈天泰转到刘玉山的第七军当中将师长。后被李济深、黄绍豌、白崇禧的部队三面夹击,陈天泰战败被俘。1925年6月18日,被释放后的陈天泰从澳门潜回广州,当日被捕死于乱枪。

  陈天泰人生34岁。作为桂系军阀的代表人物,民国时期江村唯一的国民党最高将领,曾在中国现代战争及政治舞台上叱诧风云。虽然是过眼云烟,但也对当时的局势造成了不同凡响的影响。

  小小江村连出虎将名人,这在中国的村落中十分罕见。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