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4日 来源:南宁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res01_attpic_brief.jpg

 

扬美临江街一带的古民居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部分岭南民居的特点。

 

  记者 阮晓莹/文 程勇可/图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南宁市江南区至今仍然留存着大量由平话人创造的古建筑群,是研究平话人文风俗的重要物证资料。连日来,平话文化研究专家带领记者深巷探幽,从建筑中解读平话文化的民俗风俗。

  建筑风格兼收并蓄

  扬美古镇是江南区江西镇的一个行政村,古镇历史悠久,据族谱记载和民众口碑是宋代建村,明代成镇,清代繁华,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镇开始由罗、陆、刘、李姓移民建造,因当时荆棘丛生,白花遍地,故名为“白花村”。后来狄青率部南征,驻守士兵和当地人结合,逐渐形成平话人群体,平话文化在平话人的不断努力下日渐发展。

  扬美古镇旅游风景区解说员许建林告诉记者,这里保留着平话文化底蕴丰厚的文物古迹,至今这里居住的多数依然是平话人。在这个仅有6.5平方公里大小的村镇上,近乎奇迹般保存着数百年的记忆,古镇内有古街8条、古码头8个,明清古建筑260多处、390幢,是目前广西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

  走进古镇,走进历史悠久的魁星楼、状元坊、举人屋、五叠堂以及 “七柱屋”,可以明显感受到这里的建筑风格既传承了庄重典雅的齐鲁风格,又具有细腻秀丽的岭南特色。

  五叠堂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宅院。“因为我们的先人来自中原,世居于此,所以建筑也结合了中原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特点,整体看建筑四平八稳,承重柱下立有‘太平鼓’,贯称‘四平八稳太平鼓’。大门两旁的石础上有铜钱的纹饰,寓意招财进门,瓦当上刻有一只倒挂的蝙蝠,寓意福水长流。五进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门上有门眼,有八卦,厅内有诸多寓意吉祥如意的纹饰,这些都是中原文化的影响……” 在许建林滔滔不绝的讲述中,平话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记者还发现,在扬美古镇的古建筑里建有“马头墙”,也称“防火墙”,一旦发生火灾,这堵墙可以有效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马头墙”是皖南民居外部形象的主要特征,长期致力于研究平话文化的民俗专家梁世华说,这说明平话人兼收并蓄,不断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不断融合中原和岭南文化,才形成了独特的平话文化。

  建筑体现平话人民俗

  对于这些古建筑,梁世华说,平话人房屋的建筑设计和使用功能充分体现了平话人民俗。

  仔细观察这些建筑会发现一些共同点,建筑院内每一段台阶的级数无论多寡均为奇数。在我国中原传统文化中,以奇数为阳数,如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台阶级数为阳数的宅子即阳宅,表明这是活人住的地方,而不是死人住的阴宅。拾级而上,有“步步高升”之意。台阶之下还有暗沟,排放污水的同时又不易滋生蚊蝇,令人不得不叹服工匠的智慧。

  建筑门口两侧安装“暗孔”用于抵御敌人进攻,门旁部分石板为红色,平话里“红”“旺”同音,既言鸿运当头,又暗含兴旺发达之意。在有门板的门两边各有一块重重的石方墩,用于平衡门板的力量,以延长门板的使用寿命。

  宅院后种有大榕树,既可以挡北风,又能够涵养水分。在传统文化中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说法,屋后种树是传统习惯。另外,在平话中,“榕”与“龙”同音,榕树即“龙树”, 庭院中种植榕树寓意“龙庭”。

  崇文重教人才辈出

  当年北宋朝廷军队驻扎的时候,本就是沿江驻扎。平话人占据了河谷平原,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依托水运经商也得心应手。扬美作为南宁及左右江的水运物资集散地,商贸自古繁荣。在汉族传统文化中,崇文重教是传统,认真读书考取功名才是正道,而扬美经商之家往往同时是书香世家,这里文化昌盛。现在扬美古镇还留存有魁星楼、状元桥等古建筑。

  魁星楼为清代乾隆元年始建,砖木结构,青砖、蓝瓦、红檐。整座楼呈方形,颇像帝王之玉玺,故人称“帝印”。据许建林介绍,由于源自中原,平话人历来重视教育,扬美的举人、解元、进士、大学生等人才辈出。过去曾建有8座孔庙,现存魁星楼、状元桥等。全镇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出过6个进士、12个举人和30多个贡生,附生、增生等更是遍及各街各户,其中就有广西清代第一解元梁德显。清代在不足百户的临江街就出5个举人。这种情况即使在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也是不多见的。近代也有参与过镇南关起义的梁植堂,历任南京讨伐袁世凯军总司令部参议、孙中山机要员、邕宁县知事、北伐军总政治部政治监察等职的梁烈亚等历史名人。

  2014年6月,江南区荣获“中国平话文化之乡”称号,城区大力推进古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开展民间民俗活动传承展示等各项工作,对一些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的民俗文化项目进行优先保护和开发利用。目前城区重点建设6个传承展示基地,其中一个就是扬美民俗传承基地和展示基地。城区还进一步加快推进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开发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和特色农业,让平话文化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