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凌云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已进入倒计时阶段,离中华诗词学会评估验收仅有一个月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半年时间接受国检,迎检各项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我们创建工作可以概括为‘精神动人、工作感人、效果惊人’,‘目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8月29日,凌云县委书记黄彩毕在召开的凌云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汇报会上,就凌云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接受笔者采访时信心十足地说。
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凌云县诗联学会2012年5月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建议后,立即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凌云县委书记黄彩毕等县领导亲自出面向诗联学会负责人表示了支持创建工作,还多次专门听取诗联学会的专题汇报,并将“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同时,多次到创建办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和检查指导。
加大投入,提高保障。为使“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有人抓,凌云县在第一时间内就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凌云县“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委宣传部,从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诗联学会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到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县财政及时落实了30万元的前期创建工作经费,有效确保了创建工作有人做工有钱办事。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为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创建工作气氛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凌云县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简报和发放宣传单以及专场文艺汇演等方式对创建活动的意义、工作部署、重点要求、开展情况等进行宣传,确保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目前,被市级发上以媒体采用稿件50多篇(幅、条),印发简报5期、宣传单1万多份,拉挂横幅30多条,县电视台、政府网播放(刊登)创建活动100次(条)。
加强交流,提高效率。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县领导多次亲自率队到自治区诗词学会对凌云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情况进行专题汇报,并接受了自治区诗词学会钟家佐会长等学会领导的指导意见。同时,还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创建办、诗联学会等共29人赴防城、上思、东兴等地考察学习“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大大减少了凌云县在创建工作中不走弯路。
教育培训,提高素质。为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平水和综合素质,凌云县先后邀请了自治区诗词学会、市委宣传部和市诗词学会等有关领导到凌云县对业务骨干人员进行培训,授训后的业务骨干采取专场培训、以会代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负责对面上进行全面培训。截止目前,凌云县举办诗词格律知识培训23场次,共有机关干部、中小学教师、初高中学生和社会诗联爱好者5000余人次参加培训。
注重实际,效果显著。凌云县结合实际,注重实际,在创建活动中积极开展经典诗文朗诵、吟唱、表演等比赛活动和“凌云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税收·发展·民生’等专场笔会”。目前,凌云中学、泗城镇白马村等5个单位成立了诗社,凌云县民族中学、玉洪瑶族乡中心小学等单位数千名师生掀起了背诵经典诗词的热潮,全县授训后216党员共交来诗作700多首,诗词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取得阶段性实效。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凌云县]1~4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逾三成
今年以来,凌云县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以赴做好项目推进工作,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据统计,1~4月,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同比增长36.8% 【详细】
凌云县:实施扶贫生态移民 加强“造血”扶贫
凌云县地处广西西北部,县域面积2053平方公里,是国定扶贫开发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之一。全县辖4镇4乡,105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13年末总人口22.05万人,居住着汉、壮、瑶三个主体民族,其中农业人口19.25万人,属于贫困人口11.66万人,占总人口的53. 【详细】
[凌云县]探索人工规模种植葛根
4月8日,在凌云县加尤镇央里村葛根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碌移栽葛根苗。“在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葛根苗的长势很好,我们趁着好天气加快栽苗,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一位葛根种植户说。 【详细】
[凌云县]力争年内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
“全年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增长15%,减少贫困人口15%以上……”。这是凌云县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以上发展目标,该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为主题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 【详细】
[凌云县]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服务经济社会建设
近年来,凌云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参谋、监督、联络和模范带头作用,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抓好代表学习培训。该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县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