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1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潘云锋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据《新京报》报道,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等。

  新版“24孝”发布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认为,新版“24孝”过于琐碎,会成为现代人身心的不可承载之重;有人认为,新版“24孝”是梦中童话,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笔者却认为,新版“24孝”也许并不完美,或许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其发布,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子女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子路“百里负米”、江革“行佣供母”、汉文帝为母亲亲尝汤药等孝敬父母的故事,传颂了几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然而,时下,一些不孝顺父母的行为和现象时有所闻。有父母年老体弱却被子女赶出家门的,有虐待殴打亲生父母的,让人非常痛心。而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年型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很多空巢老人生活上不发愁,但儿女长期不在身边,缺少精神关爱。早些年春晚的一曲《常回家看看》,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就是一例明证。

  “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新版“24孝”中的这些行为标准,看似十分简单平常,有的甚至是一些琐碎小事,但是,诸如此类的小事,却恰恰是人们容易忽视、没有想到去做或者没有做到的。“孝”本来就不是什么宏大的叙事诗歌,其体现在生活细节之中,体现在对父母的点滴关爱之内。重视这些小事,做好这些小事,就是孝的表现,就是有道德的表现。而新版“24孝”中的“教父母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内容,则体现了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科学观念,与现代生活接轨。因此,新版“24孝”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现实中,太多的人忙于自己的事业,忙于琐事,无暇顾及父母,直到父母离去才追悔莫及,徒叹“子欲养而亲不待”。新版“24孝”给了我们一个提醒:扪心自问一下,有多少孝,我们本该做到的,却没有去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