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头洲村位于桂林市灵川县青狮潭镇西北,距桂林市30多公里。该村现有180户800多人,90%以上居民姓周。据民国十八年《灵川县志》载,该村“周氏系出濂溪德盛者,泽弥长宜发之伟乎”,赞叹该村周姓承袭濂溪公(周敦颐)爱莲文化。明清以来尤其是乾隆以来,大兴科举教育,办义学、设私塾,教导周姓子弟。据初步统计,明清以来江头村周姓共出现秀才200多人,举人31人,进士8人,庶吉士7人,出仕为官者200多人,其中五品以上官员就达37人。有“才子村”和“百年清官村”之誉。该村2005年9月被授予“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月江头洲爱莲文化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又被评为“中国魅力景区”。
据该村《周氏宗谱》和桂林图书馆保存的周姓子弟乡试履历档案载,江头村周氏始祖周秀旺于明中期从湖南道州府营道县宦游粤西因家建陵上塘(即今江头村)。乾隆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周姓十一世祖周履泰、周履谦分别乡试考取举人,自此后,江头周姓擢显升达,科弟联翩。出现了周启运和周廷揆“父子进士”、周履泰和周启运“父子庶吉士”、周冠和周绍吕“父子翰林”的奇迹。周启运“大吏稔其能决大事,擢江宁盐巡道兼署江宁布政使,同时护理巡抚并代办两江总督事”,权重一时。林则徐抚豫行部至淇时,赞叹他“循良第一”。周冠“在京与杨翰、何绍基、林肇元诸人以气节文章相砥砺”,成为一代文豪,《粤西词载》中的“台城路”一词,慷慨激昂,爱国热情跃然于上。
江头周姓子弟承袭其祖先周敦颐的理学文化,崇尚儒学,热衷科举,为官者大多勤政爱民,清廉秉正。如廉官周履谦,举人出身,在四川梁山、盐源、黔江、罗江等县任知县、简州知州、顺天府同知时,积极推行“灰土粪田法”,传播农业技能,大力减轻农民税役,常以“贪一文断子绝孙,冤百姓男盗女娼”自律。他殁于梁山任所时,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当地百姓感其恩德,自筹旅资,不远万里,将其灵柩从四川送回广西老家安葬。罗江百姓还为其立祠塑像,有楹联如是云:“官民鱼水情深,功德永传青史”,横批“廉政爱民”。在四川梁山留下去思碑30多处。
在地处边远、经济文化落后的广西,一个数百人的小村庄,在清乾隆以后100多年间,为什么造就了那么多人才?而且个个为官清正廉洁,从未出现贪官恶吏,除了周氏子弟自身努力之外,至少还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爱莲文化的熏陶。周氏家庭迁入江头洲村之后,一直秉承先祖周敦颐创建的理学精髓。后来又由周启运的外甥、“桂林十大才子”之一的朱椿林执笔撰写,创立了80名320个字的《周氏家训》,进一步弘扬了爱莲家风。爱莲文化,概括起来就是“真诚、和谐、积德、行善、奉献”。“真诚”就是指周氏族人对人要有真心诚意的心意,处事要有真切诚实的作风,“和谐”,就是处世待人要有温和敦厚的品格,敬贤举能,仁者爱人,恭敬礼让,不拉帮结派,不损人利己,要有悯难济贫的精神。“积德”就是为人要讲德行,德泽深厚,恩德及人,德行文明,德操端正,要做“积德之家”。“行善”,就是做善事,做好事,要与人为善,要有善良之心,善举之情。“奉献”,就是指人悉心竭力对事业、对社会或对国家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做出成绩,做出贡献,还要有无私无畏、一尘不染、廉洁奉公和以身殉职的精神。爱莲文化被周氏子弟奉为圭臬,用从指导规范自己的立身处世。
二是尊师重教。从明朝嘉靖年代开始,周氏子弟就热衷科举,五六岁起便勤苦读书。宗祠一般的首要功能是祭祀祖先,但周氏子弟却把爱莲祠办成本村“勉教实行”、培育人才的中心。爱莲家祠里,“先代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等对联及“心诚功就,水滴石穿”等字画,潜移默化着一代代周家子弟的心灵。江头洲村通过外请名师授课、推送学子外出深造、教学互访、与名士联姻等方式,促进了思想、文化、人才的交流,对周家子弟成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曾经授业江头洲的名士近200人,有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刘长佑,广西巡抚、云贵总督张月卿,山西巡抚鲍源深,湖北巡抚严树森,广西巡抚胡云楣、张安圃,广西布政使黄植庭等。周氏子弟还与一些社会名流结为亲戚,如进士出身的台湾布政使、巡抚唐景崧,状元出身的翰林、院编修刘福姚、龙启瑞,著名的词作家朱琦、况周颐、王鹏运等。
三是激励机制的建立。江头洲周氏家庭坚持“规行矩步,奉莲指教”和“族规治家,施行笞罚”,力行奖罚分明。对功名成就、政绩显著和品行高尚者,通过树碑、挂匾、立传等方式加以表彰。对那些违规犯错、有劣迹丑行的周家子弟和离经判道者,则责令其到村西的五雷庙跪拜,直至洗心革面,改邪归正。
江头洲周氏家庭久盛不衰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该村尊重文化、重视教育,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长海中,周氏家族始终遵循祖训,盛行教化之风,为官做人均秉承先祖周敦颐《爱莲说》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德,清白做人,廉洁为官。造就了周氏家族引以为自豪,受世人称道的“百年清官村”。
今天,灵川县纪委监察局按照“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和开展廉政文化“七进”活动的要求,精心策划、着力运作,特在江头洲清官村建立“灵川县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依托江头洲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从历史文化入手,以古鉴今,通过江头洲清官们勤政廉洁、正直坦荡、爱民惠民、不畏强权、执法如山、重视教育的崇高品质教育今人,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将廉政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以清官们的勤政廉洁的史实教育今人。在整理的30多名有代表性的清官当中,无不是勤政廉洁的典范,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感人的事迹。其中最有代表的是周履谦,他高风亮节,廉正爱民,常以“贪一文绝子灭孙,冤百姓男盗女娼”自律。他殁于四川任所,“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当地士民心悦诚服。还为其立祠塑像,刻有楹联:“官民鱼水情深,功德永传千史”,横批:“廉政爱民”,是遐迩闻名的“廉官”。
二是以清官们的爱民惠民品格教育今人。清官们以生活简朴、受护百姓、并真心实意的为百姓办实事、谋福利,深受百姓爱戴。如周履泰在任知县时,开办书院,以经术课士,恤狱慎刑,士无私谒,民不认欺。发动群众植树种果,绿化荒坡,兴修水利,推行耕技除弊,栽莳兴畜,使当地民康物阜。他还革俗陋规,除暴安良,表彰前哲,葺纂邑志。受到浙江巡抚颜星槎赞扬他“周令非百里才也”。当地民众称他“廉明宽厚,薄赋轻刑,循良懋著,爱民之仕”。 由于他品行高尚,功德无量,光禄大夫、太子太保、体仕阁大学士蒋攸銛也称赞他“爱民之士”。
三是以清官们的不畏强权,疾恶如仇的精神教育今人。清官们坚毅忠诚、公正严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获得了民众的敬仰。周启稷,为人厚道,关心民疾,体察民情,一身正气,剖案明晰,不徇情面,断案如铁,执法如山。他两袖清风,吏畏民怀,百姓称他“秉性刚介,事上不屈,遇士若师弟,保民如赤子,弓耳盗卫良,莅邑未几,民间夜不闭户”,所以被广大民众称为“清官”。
周绍刘,在浙江富阳县任知县时,富春江暴发洪涝,躬身划船救之,赈粮施药,百姓感之。他生活简朴,一身清正,拒赆送礼,严惩了陈蔡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贪污田赋一案,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拍手称赞。
四是以清官们尊重文化重视教育的远见教育今人。周履泰在常山任职位上,创建试院,倡修学宫,勤于教士,亲教诲之。还兴办了“义塾”(即“义学”),使平民百姓的孩子也能得到上学。周绍刘,任诸暨知县,严谨治学,任聘丰知博学志士办教育,设书院,办义学,讲经论,使诸暨学风大兴,声誉大震。纵观江头洲数百年间在全国各地为官者无不尊师重教,他们建学堂,兴教化,为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是以清官们无私的高风亮节教育今人。具有“周青天”之称的周冠,他为官清廉,好施慈善,其妻因病殁于故里,周冠竟身无分文,其学生戴洪池等人集钱购买棺材一付方将师母埋葬于故里。曾任过广西罗城知县的周允斋,得知本寨上村的父老乡亲出村做事,要绕一个大弯,而且路面泥泞坑洼不好行走,他主动将自己的第五进堂屋(供祖祭堂)拆除,让出一条路面,并修筑一条大道,便于村上的人行走。他那种“盛德至善,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直隶顺德府同知苏性赞扬他“嘉言懿行”、“为人楷模”。
江头洲的清官们以自己的行为在史册上写就了廉政爱民,为民谋利、公正严明、不畏强权的光辉形象,留给后人丰富的廉政文化和精神粮食,灵川县纪委监察局在此建设廉政文化基地,意在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教育全全党员干部要学习贤们廉政勤政爱民惠民的崇高风范,在欣赏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政思想教育,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在润物之声中获得做人、处事、为官的启迪,提升思想境界,促进廉洁自律。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兴宁区三塘镇:百年老村换新颜 居民喜迁别墅房
1月20日上午,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路东村那安坡举行开村仪式,全屯62户居民将彻底结束百年来分散居住的历史,在2015年春节前后乔迁别墅式新居。 【详细】
百年贵港糖业迈向新征程
2014年12月29日,粤桂(贵港)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园在港北区港城镇正式开工建设。这是贵港糖纸循环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刻。 【详细】
源安堂推出百年肉桂,为健康养生护航
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详细】
港南区4天调结百年积案
10月15日,随着贵港市港南区湛江镇蒙村代表谢琴树、玉林市兴业县沙塘镇莫村代表莫如高等人在《调解协议书》上郑重签名并按下手模,这起近百年的坟山纠纷积案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