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概况gai kuang
县城全景
马山县位于广西中部,地处红水河中段南岸,大明山北麓。骆越长寿之乡。东与上林县、忻城县交界,西与大化县、平果市接壤,南与武鸣县相邻,北隔红水河与都安瑶族自治县相望,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辖县。全县现辖7个镇4个乡,145个村,6个社区,总人口51万人,有壮、汉、瑶等9个民族,总面积236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大石山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马山境内多山,大体分东西两大部,东部多大石山,西部多丘陵,是全自治区有名的山区县之一。全县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21.3℃,极端最高温度38.9℃,最低温度一0.7℃,平均无霜期343天,年平均降雨量1667.1毫米,最高2063毫米,最少1245.8毫米,对农林牧业生产十分有利。
矿产资源
马山县地下矿藏丰富,已探明的有煤、锰、铁、铀、铜、金、水晶、滑石、冰洲石、大理石、高岭土等。勉圩、大球等地煤矿,藏量丰富,发热量在4~5千大卡/克。乔利、林圩、周鹿、片联等乡,锰矿遍布。乐平铁矿,含铁量达50-60%以上,矿中还含有铝和黄、红色染料。古零的铀矿,国家在勘探之中。水泥资源丰富。
农业
土地资源
至1985年,尚可开发利用的宜农荒地8万亩,宜林荒地76.53万亩,宜牧荒地32万亩,荒水2万多亩,共118.53万亩。按农业人口人均2.57亩。按国内荒山荒水经济开发水平计,低级开发亩年产值200元,如全县荒山开发度50%,年产值1.18亿元;中级开发亩年产值300元,开发度50%,年产值1.77亿元,开发度80%,年产值达2.84亿元;若达到高级开发水平,产值更多。本县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潜力在于开发山地资源,特别是利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优越条件,营林造林,封山育林,植树种果,种草养畜,发展经济作物等是大有潜力的。此外,山塘水库养鱼,尚有38%水面尚未利用。
水力资源
全县水资源丰富,被称为全国“水电资源富矿”的红水河流经境内近100公里。重点开发红水河10座大型梯级水电站中,大化水电站和百龙滩水电站就在本县境内,分别距县城23公里和15公里。除红水河外,本县11条地表河共集雨面积217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为92秒立米,最小流量12.85秒立米,多年平均流量140.6秒立米,能开发利用水力资源蕴藏量8199千瓦,地下水203处,可利用92处,主要地下河11条,也可开发利用。
旅游
伴云山
有一座山耸立于马山县人民政府大院后,被喻为县政府后方屏障。每当霁雨过后,即使天日放晴,该山也是雾伴山腰,因而称伴云山。随着弯弯曲曲的小径,穿插于山中林间,历来为闲人雅士登游之地,山中留有古时游山佳客的墨字石刻。
金伦洞
金伦洞是广西喀斯特地貌最大、最深、最长,溶岩景观最丰富的原始石漠溶洞,与沿线清清灵水湖、巍巍大明山、滔滔江水河、莽莽七百弄被人称为广西五大自然景观。
洞内的景物无愧于世界一流;洞内游程10公里,洞穿12座山腹;洞中有长廊和数百个大小厅堂,最大厅堂达3.5万平方米,最高石针两根并举高达26米,最高洞顶150米。洞中溶岩千姿百态,幻象无穷,各种石柱、石花、石乳和石笋构成了宏伟壮观的十里画廊。
百龙滩景区
红水河百龙滩旅游风景区位于马山北部的百龙滩电站至大化电站之间,全长40多公里,著名的红水河中段穿越其间,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景区内还可以参观游览大化水电站和百龙滩水电站,该景区是原南宁地区的八大美景之一,被誉为“八十里画廊”。
弄拉自然生态景区
弄拉自然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古零镇,海拔500―700米,石多土少,土层浅薄,峰林连绵,峰丛间形成13个封闭的弄场洼地,经过几十年的艰苦营造,形成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的生态山弄,景区内有林面积达133.23公顷,种植有金银花、两面针、土党参、青天葵等210多种中草药植物,被定为国家级药物自然保护区。
全县居住有壮、汉、瑶、苗等11个民族同胞,以壮族人口居多。其中,壮、汉、瑶三个主要民族为世居民族,他们各有自己的语言,本族人交谈以母语为主。但因周围壮族人口占绝大多数,故汉族、瑶族中多数成年人亦会壮语,族际间以壮语或汉语西南官话作为交际工具。公众集会或政府出面举办的各种重大活动,多用西南官话。文字以汉字为最通用。部分壮族人也通晓自己的民族文字。境内语言有壮语、西南官话、平话、客家语(新民话)等。
壮族会鼓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古时当地壮族群众通过会鼓活动,祈求达到驱邪镇妖、来年风调雨顺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会鼓活动已演变为地方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的群众性表演竞赛项目。
壮族三声部民歌,是流传于马山东部并为马山群众所独创的一种民歌。其中一声部和二声部均有独立音调,三声部起到陪衬和声作用,演唱时声部间相互协调,音色柔和,旋律优美。
打扁担旧称打榔或打春堂,原为本地农家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期间举行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通过活动来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安康。活动时每人各持扁担一条,模拟劳动动作,可上下左右,站立下蹲,转身跳跃,有节奏地相互敲击,彼此配合发出“咳咳”响声,场面紧奏热烈,地方韵味十足。如今它已转变成为一项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该项目曾获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一等奖,并进京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