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男女结婚本是常事。但在一个寻常的瑶寨,
一所高山瑶族教学点,一位残疾汉族教师,
迎娶一位志同道合的城里壮家姑娘……
一切,都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含义
“志同道合哺育瑶家儿女,文媒引凤喜结传奇姻缘。”
火红的对联,火红的心。
2006年12月30日,凌云县下甲乡弄怀念恩小学欢声笑语,鞭炮齐鸣,洋溢着一派节日的喜庆。洒满冬日阳光的操场上,残疾教师阮文凭和代课教师陆慧琴十指紧扣,笑容可掬。
今天,是这两位教师的新婚之日。
按理说,青年男女结婚本是常事。但今天,在这里,却显得庄重而特别。知情人无不欣慰感怀:这是连接汉壮瑶民族、促进城乡和谐的一件大喜事。
一个寻常的瑶寨,一所高山瑶族教学点,一位残疾汉族教师,迎娶一位志同道合的城里壮家姑娘……一切,都被赋予了太多不同寻常的含义。
记忆,翻回1995年9月1日,新学年第一天,却是一个萧瑟的日子。停办了4年,早已成为一片废墟的弄怀小学,迎来了第11位教师——阮文凭。
阮文凭幼年患小儿麻痹,致双腿残疾,出行半步都得靠拐杖。然而,就是靠着拐杖的力量,他爬遍了瑶寨的沟壑险途,花了1个多月,终于找回5名学生。
他咬着牙,一个人撑着一所学校。缺课桌椅,他亲手制作;没有粉笔教具,他用石子木棒代替;孩子语言不通,他搞“双语教学”,先瑶话后普通话……
他咬紧牙,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他从最简单的知识教起,让瑶娃学会了流利的普通话,学会了用知识为家里计算收成。2001年毕业考,他的毕业班获全乡第二名,结束了瑶寨无小学毕业生的历史。
历经11年的苦心经营,如今,学生已发展到84名,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还把附近乡镇甚至百色市右江区的学生也吸引来了。
“志同道合哺育瑶家儿女,文媒引凤喜结传奇姻缘。”
火红的对联,火红的心。
时间,回到多姿多彩的2003年夏天。从大专院校毕业,本可有更好发展前途的城里壮家姑娘陆慧琴,一次偶然机会,看到关于阮文凭事迹的报道。年轻的心被震撼了、触动了。
整整两个月,陆慧琴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阮文凭艰难爬行的样子,山里瑶娃求知若渴的眼神,深深刻进了她的脑海——她急切渴望能做点什么。
后来,她毅然放弃其他就业机会,瞒着家人,一个人悄悄来到弄怀小学,当起了临时编外代课教师。
收入之低,自不必说。每天10余节课,照顾36名住校生和孤儿,帮学生洗衣做饭,为孩子洗脸梳头。料理好阮文凭的生活起居之余,陆慧琴还要默默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压力。
但她无怨、无悔。
就这样,两个人共同撑起了这所小学,撑起了瑶山的希望。
细心人发现,近几年,这所曾被人遗忘的学校,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学生成绩排在全县同类学校前列,一名毕业生考上市重点高中,多才多艺的瑶娃在城里舞蹈、歌咏比赛中屡屡夺奖……
这双翅膀,就是陆慧琴。
“志同道合哺育瑶家儿女,文媒引凤喜结传奇姻缘。”
火红的对联,火红的心。
今天,阮文凭无法忘记,这些年里,当地瑶民对自己的关爱:学校缺课桌椅,他们便自制好送来;修建校园,他们放下农活争相来帮忙;逢年过节,他们会送来鸡鸭、粽子……
今天,阮文凭无法忘记,这些年来,封闭的瑶寨正发生着变化:他刚来时,寨上全是茅草房,混乱邋遢;现在,一栋栋楼房依山而起,村容整洁。瑶民说,“阮老师带来了新观念,许多青年跟他学了文化,走出大山富了家。”过去,瑶民一年几乎没有收入,现人均收入达800元。
今天,阮文凭无法忘记,2005年,“帮帮忙”基金会捐资10万元,县里投入4万多元,为学校建起了一栋漂亮的教学楼,各界爱心人士送来了电视机、录音机。师生心存感激,给学校改名“念恩小学”。
“志同道合哺育瑶家儿女,文媒引凤喜结传奇姻缘。”
火红的对联,火红的心。
为见证这对青年的婚礼,县委领导来了,县教育局、民政局工作人员来了,“帮帮忙”基金会负责人也来了。
一直以为女儿在外打工的父亲远道赶来,第一次见到女婿,心情难以平静。之前虽也经过艰难的思想挣扎,但此时早已被感动融化。“看到女儿跟这么好的人在一起,我很欣慰!”
一直支持儿子投身教育事业的父亲也来了,遗憾的是,因双目失明,无法看到儿媳妇的模样,但他能感觉到儿媳的贤惠与真诚。“遇上这么好的姑娘,是儿子前世修来的福气!”
明媚的阳光里,阮文凭拄着拐杖,在爱人陆慧琴的搀扶下,挨个给客人敬酒。大家挂心他今后的生活,他脱口而出的还是那句最朴实的话:“要把学生教得更好!”
“志同道合哺育瑶家儿女,文媒引凤喜结传奇姻缘。”
火红的对联,火红的心。
热闹的鞭炮声,纯净的山野菜,醉人的糯米酒,人们把最美好的祝福献给这对可敬的夫妻、可敬的教师。
瑶族学生向阮文凭夫妇致贺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