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6日 来源:百色新闻网 作者:岑秀杯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春暖花开,在德保县燕峒乡那布村邦下屯桑树种植园里,黄祖快和20多名群众以社员的身份正在给桑树杀虫、施肥,望着一片碧绿的桑园,他心中充满期盼。

  “去年,我家种了5亩桑园,赚了2万多元,比种田收入高多了,日子宽裕些了。”近日,黄祖快说起去年种桑养蚕的收益,颇为满意。

  那布村现有蚕农59户,种桑养蚕大户李海萍是蚕农的引路人,她于2014年成立德保县海萍富民桑蚕专业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传授养蚕技术,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合作社成员销售蚕茧。今年,该合作社把桑蚕产业做大、做优、做强,成为脱贫致富新门路。

  像那布村一样,德保县各乡镇、各村屯鼓足干劲,谋划好产业扶贫大篇章。

  隆桑镇谷留村于前年引进了中草药产业,通过坡改梯,让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收租金、聘请贫困户务工领“工资”等形式,为贫困户增强自我脱贫的能力。

  “今年村里结缘生态农业合作社又扩大了中草药种植面积,田七、化橘红、牛大力等名贵中草药共达到3000多亩,除了让荒山荒坡为民发挥效益,也让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打工的贫困群众多了一个增收途径。”谷留村党支部书记卢立亮说。

  如何盘活贫困村资源,激活贫困户致富潜力 德保县将造血与输血结合、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结合, 为贫困户找准脱贫出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种则种、宜商则商,宜养则养,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实惠,按下脱贫“快进键”。

  今年,德保县采取多项举措,落实产业扶贫项目,加大扶贫产业投入力度,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同时利用好当地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以合作社的“大手”牵起贫困户的“小手”,让贫困户跟着大户走、大户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实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足荣镇里有万优丰桑蚕专业合作社、百江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农牧人家种养专业合作社等专业种养合作社7家,流转土地2000多亩,吸收贫困户参加合作社500多人,为80多户贫困户解决就业难题,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增加4000多元。

  今年,德保县继续实施 “三个十万”工程和“六种六养”大会战,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减贫摘帽”目标,坚持因地制宜采取种养并重、长短结合、多业并举和加快产业规模化、特色化、现代化的发展思路,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等带动,以“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经营模式,重点推进“三变、三金” 发展模式(“三变”即财政资金变股金、贫困农民变股民、短期分红变长期收入;“三金”即群众贷资入股、流转土地、劳务用工的方式,获得股金、租金、薪金)。计划新种脐橙1万亩、山楂1万亩、桑园2万亩、芒果0.7万亩;新种蔬菜13万亩、烤烟2.5万亩、甘蔗6万亩、油茶0.3万亩等产业总面积27135亩,总投资4301.59万元,覆盖28个村2266户贫困户。计划出栏肉猪20.8万头、牛4.05万头、山羊6.4万只、家禽678万羽;建设养殖扶贫示范基地6个,贫困村重点养殖小区15个,养殖产业覆盖贫困户2478户。确保每个贫困户均有一个以上特色产业覆盖,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不断推进贫困群众增收,提高脱贫户“造血”能力,着力破解产业不成规模不成体系问题,提升产业对脱贫攻坚的贡献率。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禾火木风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