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陈仕平 许丹婷 本报通讯员 黄升模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初夏时节,蒲庙镇那路村村民李信甲在蔬菜基地大棚中忙着将无公害红薯叶收割、包装,发往上海等地。自打村里与南宁市开田三农科技公司开展合作,他就以土地流转形式入股,并到公司打工。李信甲脸上洋溢着笑容:“每月拿工资,年底还有入股分红,日子过得比以前种地轻松,现在要求入股的农户也越来越多。”

  当前,“提升幸福指数”成为各地的施政导向。如何让百姓不是在统计数据上“被幸福”,而是拥有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幸福,南宁市邕宁区党委政府做出了踏踏实实的努力。

  发展速度助推“幸福指数”

  邕宁区群众素有在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邀请亲友前来聚餐的习俗,客人越多表示家庭越幸福美满。这一天,百济社区佃爱坡村民韦盛长家门口停满了来自附近十里八村的汽车,院里、堂屋、楼上的酒席摆满自家产的鸡鸭蔬菜。他说:“这两年大家通过科技种养都发了财,客人来得再多,也没有什么压力。”

  提高收入水平是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2012年,邕宁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签约项目17个,总投资约130.5亿元,以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助推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目前,城区现有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专业合作社68个、专业协会7个,建成糖料蔗、火龙果等优势产业及桑蚕、芝麻鸭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22个。

  新江镇那了村村民黄业青夫妇共同打理25亩火龙果,正在合计着再花费约8万元,给新建的果库装配冷库。黄业青说,有了冷库,对火龙果价格的掌控将更主动,这笔支出绝对划得来。他还告诉记者,今年家里最大的计划是到南宁市大沙田买套房:“我们已经选好了房子,打算一次付清房款,让孩子享受和城市一样的教育资源。”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也是关系到群众“幸福指数”的大事。近年来,该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步。物价、交通、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群众幸福指数的问题,都将随着城区发展进一步得到解决。

  城乡建设抬升“幸福坐标”

  傍晚7时,中和乡中和街两旁陆续出现居民们的身影,人们唱歌、跳舞、吃夜宵的“夜生活”其实是从半年前新修了水泥路后才时兴起来的。烂泥路被宽阔的水泥路代替,路灯点亮了漆黑的夜路,小水沟被地下排污管取代,“蜘蛛网”变成了高压电线,从垃圾满街无人管到22名环卫工人每天打扫街道3次……居民施培岳见证着中和街一系列变化:“我们的生意随着环境改善越来越兴旺了,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强街道两旁的绿化,让住在乡下和住在城市的差别变得更小。”

  每个人的“幸福坐标”都不一样,这些都是个人基于现有环境和条件,对未来的一种构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都让城乡居民对于“幸福”的期盼水涨船高。投资1289万元开展4个乡镇主街道路改造、投入2686万元建成水利项目30项、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559万元建成村级公益事业项目76个……去年以来,邕宁区一系列统筹城乡建设工作扎实推进,让群众纷纷拍手叫好。

  “嘎嘎嘎……”青山绿水层层梯田间,百济乡八联村村民余长胜的绿顶芝麻鸭正欢快嬉戏、觅食,它们很快就要被装入高档礼盒,以128元/只的价格,送入南宁市各大高档酒楼餐厅。

  两年前,曾到广东打工的余长胜回到八联村,惊喜地发现村里到乡里的路修通了。“百济芝麻鸭终于能走出深山了!”他不禁生出回乡创业的念头。当起“鸭司令”后,他承包的水库比较偏僻,政府还出资帮他铺平了道路。目前,余长胜每年喂养的8000多羽芝麻鸭都供不应求;他与其他村民共同成立的南宁市朗多畜禽水产合作社,每年向外输出40万羽百济芝麻鸭。

  社会公平撬动“幸福杠杆”

  龙岗村大春坡村民杨安信告诉记者,自己报名参加了龙岗新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1.2万余元的参保金由政府缴纳50%。“养老保险每月按时打入账户,而且每年都涨。现在我和老伴两个人每月养老保险都花不完,还能去香港、北京旅游。”自2010年邕宁区全面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以来,共组织农民参保报名1.5万余人,累计财政支付3166万元。

  “参加新农合的村民,在村卫生室看病,每张处方只要不超过15元,就只收1块钱。我们村卫生室每个月约接待400多名病人,大多也只花1块钱。”蒲庙镇华康村村医刘卫芳说。

  对民众来说,让更多的人平等、公正共享发展成果,是提升幸福感、满足感的一种重要体现。以社会公平保障的小投入带动社会生产力的大产出,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撬动了邕宁区群众的“幸福杠杆”。

  “已经迁离故土50多年了,政府还惦记着我们。”新江镇那了村党支部书记潘腾明说,村里的1000多名水库移民享受着每人每年600元的后期扶持资金,经过全体村民委员会讨论决定,将资金集中用于全村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移民局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带动下,村民们还共同着手筹建投资55万元的水库移民增收项目——食用菌基地。

  在蒲庙镇那元社区、残联的帮助下,残疾人杨林波如今有楼有车,还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杨林波说,近年来社区、残联联合举办的培训班从未落下自己:“我学会了用电脑、开车、维修家电、养猪、养鸡,这些技能让我树立了自信、改变了生活。幸福,还是要靠自己创造!”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