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3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姚 琳 通讯员 黄高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光和村,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最偏远的村子。从上世纪80年代末始,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打工村。最鼎盛时全村有80%的村民外出打工,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改变了自己和整个村的命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擅长加工业的村民,方圆十里极具名气。从2008年金融危机起陆续有村民返回家乡,掀起了返乡创业的热潮。如今,光和村在外开办红木加工厂的有70多人,村子里也开办了12家。富起来的村民具有榜样的力量,带动很多人返乡创业。

  A

  当年,

  外出务工成风气

  穿过蒲庙镇往南12公里就是光和村,驱车在村道,偶尔能碰到人或车。“再不是几年前的样子。那时从大年初四开始,每天都有几辆大巴车在村口接人,去广东打工。附近村的人也会来这里坐车,堵车要堵几公里。”村支书乃升当说。

  今天是元宵节,光和村却没了往年“倾村出动”的喧闹。

  周荣瑚,村里华仁红木家具厂老板。“我是20岁离开家,去广东打工的。”为了生活,周荣瑚跟随回家过年的村民第一次走出山村。“从每天6元的工资开始做,什么苦都吃过了。”辗转广东、福建,周荣瑚把工艺雕刻技术玩得如火纯青。“打磨、抛光、喷漆、打蜡等红木雕刻工序,尽在‘掌’中。”这个壮汉称自己是“跟红木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人。”

  与周荣瑚有着共同经历的还有村里的黄炳定四兄弟。

  “1993年去广东揭阳打工。40元的车费坐了30个小时。”回忆起当年因为贫穷,初中毕业就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外出务工,黄炳定感触良多。

  跟师学徒,是加工业传统的技艺传承方式。穷人家走出来的黄炳定,在茶具厂跟师傅学习雕刻。用心学习、潜心钻研的他短短几年就把雕刻手艺学到了手,得到同事的认可。

  尝到打工挣钱的甜头,家里的几兄弟陆续走出小山村。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乃升当说:“近年村里常年有1000多劳动力外出务工,目前还在外地打工的大约有700多人。”

  B

  如今,

  返乡打造“红木村”

  外出打工多年,挣到钱的村民陆续把家里的泥瓦房换成楼房。也因为外出打工,见多识广的村民也开始琢磨起自己当老板。

  这种变化,始于2008年。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底,黄炳定早早回到家乡过年。看到父亲建好的一排猪圈,黄炳定动了心思,“技术、资金、人脉都有了,只欠‘东风’。”用了3天时间,黄炳定做通了父亲的工作,勉强同意把猪圈改成茶具厂。

  2009年初,黄炳定四兄弟共同筹资,创办了广西第一家茶具厂。“开始资金紧张,我就从茶配件中夹子这种小东西做起。”黄炳定到广东买来红木边角料,上山伐来当地的苦楝树,作为原料。

  “夹子虽小,工艺却不简单。”最初,黄炳定的小物件卖得并不好。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夹子手感不好。为了改良工艺,黄炳定去了趟杭州,一呆就是6个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8元/个的茶杯夹子,黄炳定一做就是两年,生意渐渐走上正轨,也积攒了一笔资金,他终于可以进军红木茶盘了。

  “打工难,创业更难。”这是黄炳定的创业感受。6年的打拼,如今他的茶具产品销往全国多个省份,工人从最初的8人增加到62人,而产品品种也从夹子、茶盘发展到各类红木家具。

  实实在在的生意做久了,许多客户自然成了朋友。“现在,我不用出去跑业务,产品出货基本都是对方先付款,其中不少还是预付款定货。”

  黄炳定的家族红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村里有场地,市区花鸟市场还开有一家200多平方米的红木家具店面。“吃穿不用愁,现在想着怎么让村民都富起来。”

  榜样的力量是前进的动力。在他的带动下,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选择回乡创业。堂弟黄炳征学他也开了一家红木茶具厂,并注册了一家网店,做起了网上生意。原来在黄炳定茶具厂打工的杨明辉,经过几年的学习,也开起家具厂,自己当起老板。

  2014年7月,黄炳定的广海红木家具厂获得“2014年度南宁市创业示范基地”称号。他的创业基地,俨然成了当地村民返乡创业致富的孵化基地,而光和村,也被十里八村称为“红木村”。

  C

  未来,

  抱团建成“创业园”

  学门手艺,返乡创业自己当老板,是许多光和村外出务工村民的梦想。

  在黄炳定的广海红木家具厂打工的黄安访、张春芳夫妇的心里,也有一个老板梦。

  老实、勤奋的黄安访当年从村里走出去,在广东从事贝雕和红木加工。因为“肯吃苦、有兴趣”,不仅学到一门好手艺,也收获了广东姑娘的爱情。他还被请去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专做技术要求最高的雕刻工序。

  学到本事,见了世面,2010年,小两口结婚生子,回到光和村。“家里只剩老母亲,回来方便照顾”。回到家乡后,夫妻搭挡,钱没少挣。去年花20多万元把平房拆了,重新盖起了三层小楼房。

  凭着“有手艺在哪儿都饿不着”的信念,黄安访夫妻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我们现在只有两个心愿:供女儿读书,当上老板。”黄安访说,“人要有梦想,才有动力。”

  近5年来,光和村的红木家具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大大小小12家红木家具厂的产品,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小有名气,还远销港澳地区。

  据蒲庙镇党委副书记李华介绍,“自从村里办起了红木加工厂,不但吸引许多曾赴外地打工的村民回村干活,还给当地群众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在光和村从事红木家具加工的工人有近300人。从业工人几乎每个月都能拿到几千元工资,个别技艺高超的工人能拿到万元月薪。

  红木市场的兴旺,带动了加工业的兴盛,同时也给加工业发展带来了压力。黄炳定等人都在扩大生产规模与用地困难的矛盾现状间挣扎,而像黄安访这样有老板梦想的手艺人,也心存一份期盼。

  3月3日,蒲庙镇政府召开了打造光和村红木加工创业园座谈会。会上,光和村红木加工企业家、从事红木加工的返乡农民齐聚一堂,表达了他们急切聚沙成塔、抱团发展红木加工产业的诉求。

  在他们看来,凭祥、东兴两大口岸,是原材料的保障;占全区总数1/10的南宁周边600家从事红木产业的商家,是创建的条件;加工生产呈分散状态,70%红木加工企业的扩大生产规模遭遇用地难,是产业发展的瓶颈;众多有返乡创业愿望的村民、多个投资公司表达的加盟意愿、多家国内知名红木加工企业对创业园的支持,是项目的推力;建成可带动的超百万元直接经济效益的税收、实现本地青壮年返乡创业、吸纳上万人的就业、解决留守问题,是社会效益和前景。

  大家憧憬着,几年后能在光和村这片红木热土上开辟并打造出一张乡村经济名片。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