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莫维铭 黄高念 陈仁宝
十年奋进铸就伟业,云山叠翠再谱新篇。
科学发展成就辉煌,鉴水飞歌唱响和谐。
百色撤地设市的10年,是德保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10年;是德保实力增强、为民惠民、形象改善、人气提升的10年。
百色撤地设市的10年,是德保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10年!10年来,德保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36万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努力探索具有德保特色的崛起之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骄人业绩。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称号;2005、2006年连续两年进入“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2008年荣获“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称号;2009年荣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殊荣;2010年再次荣获“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荣誉,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中国最具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魅力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转型,县域经济从广西边缘走向前沿,实现由“传统农业小县”向“新型工业大县”格局转变。
发展必须创新,思路决定出路。进入“十二五”,德保县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生态工业县、特色农业县、旅游文化县、山水宜居县、平安和谐县“五大发展战略”,奋力创建幸福和谐新德保,力争到2015年实现“四个翻番”、“三个突破”,即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85亿元、15亿元、150亿元、11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年累计突破3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0:67:23,全力打造百色生态铝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和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强县。今年1-9月,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13亿元,同比增长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81亿元;财政收入完成5.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3亿元,增长16.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14元,增长9.8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015.5元,增长17.97%。
德保,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的国定贫困县,如何既要加快发展,又要转变增长方式,这是很多区域经济建设者和区域经济学家思考的难题,但是,经过10年科学发展,德保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谱写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辉煌篇章。
工业发展全面提速
10年前,德保能拿得出手的大企业仅有3家。而如今,大企业频频落户德保,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蝴蝶效应”。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达到16家。
2003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把百色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和广西新工业基地”。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德保铝土矿储量达到3.2亿吨,远景储量超过4.5亿吨。鉴于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相对便利的交通环境,国家重点工程——广西华银氧化铝项目落户德保,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地下宝藏。德保,从此变成了开发的热土。2005年6月,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氧化铝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我国一次性投资最大、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铝工业项目,也是建国以来广西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的最大工业项目;2007年12月,备受世人瞩目、总投资超110亿元(含外部工程)的广西华银氧化铝厂顺利竣工试产;2008年6月,年产氧化铝160万吨的4条生产线全面投产达产,创下了投产之日即达产之时的有色金属工业建设奇迹;2010年9月,年产40万吨氧化铝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实现了氧化铝年产能200万吨,占广西总量1/3,引领德保工业从“短腿”到“主导”。截至今年6月,广西华银氧化铝厂共生产氧化铝686万吨,产值161.5亿元,上缴各种税费16.6亿元,在2011年度广西纳税百强排行榜(国税部分)中位居第10位。2011年3月,德保工业集中区被列入广西A类产业园区,引领德保工业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趋势。德保工业总产值连年高位增长,由2002年的2.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6.7亿元,年均增长19.9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43.4%增长到2011年的94.5%。2011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9.71亿元,比2002年增长13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8%,比2002年增长38.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1.32亿元,比2002年增长4383.2%,是2002年1.36亿元的43.8倍,翻了五番多,年均增长52.5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75亿元,比2002年增长1334.16%,是2002年0.48亿元的13.3倍,翻了三番多,年均增长34.51%。今年1-9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9.21亿元,同比增长3.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24亿元,增长5.44%。
特色农业彰显效益
常言道:“无农不稳”。盘点德保农业发展,精彩无限,亮点纷呈: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加快发展,“小脐橙”撬动“大经济”引领“小县城”走向“大世界”,鉴河脐橙热销东盟,享誉国内外;“特色种植和规模养殖”缔造农业发展的“德保模式”;烤烟种植规模排在广西前列;“大红八角”和“天保茴油”香料产品享誉全球,其茴油产品出口量占广西的90%,占全国的50%。烤烟、甘蔗、优质水果、剑麻、无公害蔬菜、禽畜立体养殖等特色农业遍地开花。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成为全区典范,目前培植有广西养殖龙头企业2家,创建林下养鸡“百万羽”乡(镇)5个、“十万羽”村16个,培植有养鸡专业合作社5个,建成标准化孵化厂1个,发展存栏5000羽以上林下规模养鸡场(户)568个,注册1个肉鸡商标。今年1-9月,全县累计出栏肉鸡774.2万羽,实现产值2.71亿元,养殖户实现增收1935.5万元。自治区重点推进工程总投资3.66亿元的多旁水库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效益明显。201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3.51亿元,比2002年4.72亿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4.23%。
城乡风貌明显改观
2002年,德保城区面积仅为2.2平方公里,城区主干街道没有几条,城镇人口仅2.8万人。10年来,德保按照“铝工业重镇,山水生态城”的发展定位和“显山露水”的规划理念,坚持“以云山为核心,以鉴水为纽带”发展思路,坚持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高质量管理,坚持以路网建设为总抓手,建设主轴路,构筑环通道,着力打造“一河两岸三山”城市景观,深入开展创建广西卫生城市、广西优秀旅游城市、广西园林城市“三城同创”活动,着力提升城市品位,美化人居环境,缔造一个城市宜居、山水宜游、遍地宜商的“壮乡水城”,城区主干道形成了“四纵三横”格局,独具特色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风貌逐步显现,城市承载能力逐年提升,城区面积扩大到6.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3.1%提高到2011年的35.2%,城区人口突破6万人。城乡风貌日新月异,全县12个乡(镇)实现乡乡通油路目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由2005年的45%提高到2010年的100%,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公路交通网络格局。2010年7月,田德铁路实现通车,结束了德保没有铁路的历史。目前,德保火车站货运吞吐量排在百色境内火车站第三位。华银铝业进厂专线铁路如期建成通车。德靖铁路、百靖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为德保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都安乡窑庄屯荣获“全国民族小康示范村”荣誉称号,成为广西新农村建设新标杆。城乡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荣获全区第六届、第七届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优秀奖和“中国西部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殊荣。
文化旅游迅猛发展
德保旅游业发展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即“起步晚,发展快”。该县旅游业真正起步是在2009年,重点实施于2010年,在很短的时间里成功开发了鉴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吉星岩国家4A旅游景区、德保红叶森林公园和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曼贝侬小西湖景区,成功举办了2届红枫旅游节和承办了第八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获得了“中国十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中国最具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魅力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等殊荣,成为桂西发展最快的生态旅游城市。目前,创建“广西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扎实推进,德保红枫湖国家森林公园已顺利通过自治区级初审,有望年内实现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4A级景区创建目标。同时,“中国最大恒温酒窑”老虎洞景区、芳山文体公园、云山独秀峰、秀阳书院、那雷壮族传统干栏民居建筑群博物馆以及百粤坡茶马古道遗迹等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发展。6月25日,广西德保矮马原种场接受国家级验收,标志德保矮马产业发展品牌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6月26日至27日,首届中国矮马产业发展大会暨马(驴)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培训会在德保县举行,德保矮马旅游产业发展品牌迈出新步伐。9月22日-25日,德保矮马亮相2012首届中国马术大赛,标志着德保矮马从传统役用向竞技运动惊艳转型,正式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目前,总投资6600万元的德保矮马游乐园已开工建设,其发展必将推动德保矮马产业华丽转身。
德保是盛产民族文化“富矿”的地方,德保壮族山歌、德保壮族末伦、德保壮族歌圩、南路壮剧和马骨胡艺术“文艺五宝”成功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全国首创农村村级篮球联赛远近闻名,被誉为“乡村里的NBA”,其经验在全区、全国推广。“八个一百”文化工程成果显著,文化事业发展成为广西新标杆。今年6月6日,在广西第十六届“八桂群星奖”决赛中,德保马骨胡齐奏《喜看我的呀哈嗨》荣获音乐类金奖,并将代表广西参加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比赛;群舞《油帽女》荣获舞蹈类铜奖。青少年马骨胡艺术培训中心、芳山文体公园二期工程稳步推进,鉴河贯穿城区两岸的“百里诗歌文化长廊”彰显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如今,德保文化旅游“名片”正在从“省内叫响”走向“全国知名”,“矮马枫情、醉美德保”文化旅游品牌日渐响亮,一个山水秀美、文化灿烂的新德保呼之欲出。今年1-9月,全县景区接待游客游客4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9.2%和128.6%。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0年前,德保社会事业相对滞后,成为广西“名副其实”的“贫困”地带。如今,全县各项事业千帆竞发,发展数据不断刷新,发展“名片”已从“区内叫响”走向“全国知名”。德保是广西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县、广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试点县和广西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县,树起了八桂农村教育改革的标杆旗帜。2007年“两基”工作高标准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荣获全区“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2009年“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通过自治区级复核验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2009年初,德保高中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职业教育攻坚工作成效显着,2011年6月高标准通过自治区级评估验收,学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目前建有幼儿园116所,3-6周岁学龄前儿童入园率达73.5%。教师“安居工程”成为广西新标杆,先后投入4180万元建设教师周转房828套3.85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了教职工住房难题。第三轮、第四轮科技创新计划扎实有效,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由2007年的79.64%上升到2012年的97.41%。民生问题得到改善,实现了乡乡建有敬老院的目标,“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成为全国、全区推广典型,并荣获“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县”。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荣获“全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正朝“国优”目标迈进。广电事业蓬勃发展,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林改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从数字看变化,从变化看发展。2011年,德保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20亿元,经济总量相当于2002年的5.1倍,比2002年增长414.74%,年均增长19.97%,年均增幅超过全市平均增长速度6.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42:25:33优化到2011年的15.5:65.4:19.1。财政收入由2002年完成4550万元提升到2011年的7.68亿元,是2002年的16.8倍,翻了四番,比2002年增长1588.3%,年均增长36.89%,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6.37%提高到2011年的14.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2年的2.06亿元提升到2011年的63.08亿元,是2002年的30.6倍,翻了四番多,比2002年增长2960.8%,年均增长46.25%,年均增幅超过全市平均增长速度13.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的5990元提高到2011年的1.8886万元,是2004年的3.2倍,比2004年增长215.3%,年均增长17.83%,年均增幅超过全市平均增长速度8.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2年的1.4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48亿元,是2002年的4.4倍,翻了两番多,比2002年增长341.3%,年均增长17.93%,年均增幅超过全市平均增长速度3.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118元提高到2011年的3756元,是2002年的3.3倍,比2002年增长235.96%,年均增长14.41%,年均增幅超过全市平均增长速度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0.56下降到2011年的0.49。这些数据,是德保奋进中的缩影,是德保人民奔小康促和谐的福音。德保县委书记谢德强感慨地说:“闪光的数字,见证了德保1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新跨越,新德保。“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广西‘富民强桂’和百色‘跨越追赶’的战略部署要求,着力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转型跨越’和‘工业强县,富民强农’之路,扎实推进以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三个同步’,全力推进经济升级和城市转型,奋力创建幸福和谐新德保,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目标。”谈到德保的未来发展,县长牙韩高满怀信心地说。
(本版图片均由德保县委宣传部提供)
百色撤地设市10周年·县(区)风采展示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四措并举驱动创业创新
社会驱动。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新风尚,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业创新愿望得到鼓励、行动得到支持、成果得到尊重,形成创业创新光荣的鲜明导向。 【详细】
引领工业发展 广西企业技术创新结出喜人硕果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而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广西工业在追赶,转型在加速,新常态下,广西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注重技术创新。近几年,全区工业系统坚 【详细】
德保大朔屯举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揭牌仪式
4月23日,我市“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的德保县城关镇西读村大朔屯举行揭牌仪式 【详细】
河池扶贫生态移民乐享新生活 率先“有土安置”创新“无土安置”
见到75岁老人韦鸿时,他正在位于都安瑶族自治县农民进城创业园三层半的楼房里,与老伴熟练地编织竹藤工艺品。韦鸿告诉记者,2007年,他从石山区拉烈镇力达村七吨屯搬迁到农民进城创业园,之后他的儿子、儿媳外出打工,他和老伴则承接编织工艺品厂的订单,由编织工艺品厂 【详细】
梧州推广PPP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 首批项目库选定45个项目
“新常态下项目建设和资金筹措要创新思维和方式,推广PPP模式有利于项目建设精细化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重大项目建设更有实效。”梧州市日前召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学习培训班,邀请国家发改委和自治区发改委有关专家前来授课,逐一讲解PPP模式的意义和操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