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谢大研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忻城县是典型的石山地区贫困县,经过20多年的扶贫开发,由当初曾被联合国官员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大石山区贫困县,嬗变为科学发展进步县。正因为是大石山区,忻城的扶贫开发有其特色。

  扶贫开发,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基于对县情的把握,忻城县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量力而行,确保重点,分阶段推进。在充分认识贫困地区“石多、土少、水缺、山秃”的基础上,扎实解决好“蓄水、改土、种树”问题,然后,进一步加快“修路、建房、提质、致富”进程。

  实践:巧用“生态、金融、产业”三抓手

  大石山区的扶贫,首先需要建立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为治理石漠化,提升生态环境,忻城县按三条思路推进:一是结合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突出抓好民生大改善。以被列为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县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契机,重点推进生态功能区扶贫工作。“十一五”期间,该县累计投入民生领域的项目资金达12.73亿元。二是把招商引资变为招商选资,择优引进工业项目。不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填补空白而盲目上工业项目,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特色产业。三是结合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着力抓好人居环境大改善。2010年,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6.8平方米,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33%、建成区绿地率28.5%;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3.9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以上。

  任何地方的扶贫都离不开产业支撑,忻城也不例外。为此,忻城县大力实施“122”工程,使产业扶贫有了新成效。结合国家财政扶贫政策,探索出适合大石山区经济发展的“122工程” (即3年内使进厂原料蔗达到100万吨、桑蚕面积达到20万亩、5年内金银花面积达到20万亩)发展思路,确立北面乡(镇)贫困村以发展甘蔗、桑蚕生产项目为主,南面乡(镇)贫困村以发展金银花、桑蚕生产为主。农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5.3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1.3亿元。北更乡塘太村作为实施产业扶贫工作的示范村,实施贫困村重点产业开发项目后,把桑蚕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该村成立56个桑蚕协会,吸收会员900多人,覆盖贫困人口4万多人。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越是落后地区,越需要金融支持。为使金融扶贫有新突破,忻城县整合资源,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思路,将交通、水利、电力、农业、科技、国土、教育、文化、卫生等专项资金整合到规划贫困村的项目上来。同时,建立“一村一计一部门”的帮扶机制,大力实施小额贴息贷款扶贫,合力攻坚产业扶贫项目,努力实现区域性产业开发的集群式整体开发。“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小额扶贫到户贴息贷款资金5500万元,发放贴息资金285万元,受益9785户。为县内扶贫龙头企业发放贷款6500万元,贴息153.84万元,重点扶持良种桑、甘蔗、金银花、甜糯玉米产业开发项目,惠及3.27万户13.71万人,为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基础。

  思考:结合县情 活用政策 创新机制

  每个县的情况都不一样,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是必由之路。除了认清县情外,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各个贫困村的不同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方案,使每一项扶贫政策力争做到“因地制宜”,提高扶贫资源的投入使用效率。比如,在整村推进贫困村屯工作中,首先调研分析并论证整村搬迁的必要性,然后制订“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整村推进力度。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向上争取、成员单位整合、部门扶、群众筹”等办法筹集资金,保证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直以来,忻城县把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新村建设扶贫项目作为为民办实事、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忻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自2005年以来,共实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新村建设项目8个,涉及5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达2337万元,项目建设包括移民户的住房、庭院及附属设施、巷道硬化、供水、供电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这样的成功实践得益于“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综合扶贫措施。这样的创新措施是对国家和自治区扶贫攻坚政策和忻城县情综合分析,并灵活使用的基础上制订的,探索异地扶贫搬迁的新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效促进了贫困村屯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还结合城镇化和工业化战略,推进实施了“百村千户万人进城创业工程”。比如,5月份忻城县实施的城关镇黄宜村古林屯异地扶贫“无土安置”试点工程。该屯位于忻城县城关镇黄宜村西部边远山区,受山区条件制约,尚未通路、通电、通水,群众出入只能往返于窄小泥泞的山路,照明仍以煤油灯为主要工具。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业难、看病难、增收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县委、县政府将32户特困户搬迁至工业园区,把“村民”变成了“城镇居民”。同时按照自治区易地搬迁无土安置的相关政策,在住房、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等方面给予配套安置政策。此外,实行“一对一帮扶行动”,帮扶内容包括挂点单位要协助解决帮扶户在子女入学、安置就业、医疗保险等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古林屯异地搬迁安置工程为该县新时期扶贫攻坚工作树立了典范。

  此外,在推行扶贫开发工作中要建立目标管理机制。比如,建立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列入干部政绩考评;建立严格的扶贫开发资金管理制度,以项目争资金,以资金促项目,对所有扶贫资金的使用都要实行公示、公告和报账制度,严格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真正使贫困村、贫困户受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