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田林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中心,是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商品集散地,聚居着壮、汉、瑶、苗、彝、布依等11个民族,县域总面积5577平方公里,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县。田林县辖4镇10乡165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县境内交通便利,通讯网络健全,南昆铁路、国道324线和隆百高速公路穿越全境,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交通咽喉。
百色市撤地设市10年以来,田林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生态田林、富裕田林、文化田林、和谐田林”的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城市功能逐步健全,民族文化竞相绽放,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201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4.98亿元,财政收入2.5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97亿元,均比2002年翻了1至2番。县域经济发展在全区排位大幅提升,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荣获“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称号。
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田林县确定“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县城开发建设工程、净化工程、绿色工程、亮化工程、文化工程、城乡风貌改造6大系统工程,全力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开发建设财富商城、新昌花园、乐里时代新都、福满花园、东丈小区、城乐商贸城、民族民俗风貌街等重大工程,城市框架不断拓展。修建了同乐花园、河堤花园、劲松花园、双虹桥至乐里大桥600多米水帘瀑布等市民休闲生态绿色景观。提升改造万吉山公园,实施乐里河河堤3.2公里石材栏杆文化景观长廊,修建800米的乐里河文化艺术长廊,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实施乐里河县城中心段的清淤、建设雨污分离净化排污系统,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相继建成。截至2012年4月底,田林县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96平方公里,县城居住人口4.6万,建成区绿地率达29.34%,绿化覆盖率34.6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78平方米,城市道路亮灯率为98%,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9.5%和100%。2008年田林县荣获第六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容市貌“南珠杯”优秀城市C类奖,现在正朝着创建“广西园林城市”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林权改革成效显著
田林县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县,土山面积占94.8%,可利用土地资源75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5%,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657.31万亩。2009年8月以来,田林县根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按照“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分类实施,稳固推进”的改革思路,创新方法,加大调解力度,扎实稳固地推进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采取“三级书记抓林改”,建立“五支队伍”和“一线工作法”的措施,在全县1.1万名林改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于2011年9月20日全面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全县累计完成外业勘界582.78万亩,占全县林改总任务586万亩的99.6%;确权发证572.6万亩,占全县林改总任务的97.7%;确权到户率89.7%;商品林均山到户率92.6%,公益林均山到户率87.9%;全县纠纷调结率达90.2%;群众满意度达98.06%。2010年,田林县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林改典型县”。
深化林权配套改革。扎实推进林业产权管理、林木采伐许可“一站式”对外服务、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成立百色市首家林权交易所,办理百色市首宗林权抵押贷款,是广西林木采访指标电脑抽签首个试点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巩固林改成果。坚持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原则,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制定了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引进企业扶持、奖励大户等扶持优惠政策,林下经济尤其是林下养鸡迅猛发展。2012年1至8月份,全县出栏林下鸡537万羽,存栏204.5万羽。目前,全县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71.58万亩,涉及农户2.91万户10.13万人,林下经济成为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促农增收产业优化
关注三农工作一直是田林县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田林县长期以来都把促农增收作为为民办实事的第一要务来抓。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积极发展八渡笋、山茶油、蔗糖、木材、竹子、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作物,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产业突出、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专业乡、专业村和专业大户。全县八渡笋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笋干2000多吨。2010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八渡笋之乡”称号;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的评审,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山茶油面积9328公顷,年产油茶5902吨,蔗糖18.83万亩,年产原料蔗糖6.2万吨。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切实抓好品牌和市场建设,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一批品牌农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促农增收。现已注册品牌有利周清水鸭、岑王老山鸡、红星山羊等。
为了多渠道促农增收,田林县党委、政府还采取了及时兑现惠农政策、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健全贫困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外出务工组织培训等多项措施。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726元,较2002年增长1.8倍。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全面推进各项社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文化方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抓紧实施,建设农家书屋168所、村级篮球场58个、戏台22个,组建民间壮剧艺术团56个。逐步打响地方民族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了三届广西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和三届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加大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乡村医疗服务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计生工作迈上新台阶,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荣获“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步单位”奖,2009年荣获“全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教育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自治区级“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国家“两基”等工作先后通过评估验收,“十一五期间”享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学生累计达21万多人次;科技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和“广西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社会管理创新升级
坚持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畅通民情诉求渠道,破解维稳信访难题。创设了“农情乡解”制度,成立了田林县“农情乡解”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定期接访、现场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跟踪回访等5种接访活动,全面掌握社情民意信息。目前,全县共设立县级“农情乡解”服务中心1个、乡(镇)“农情乡解”服务中心14个、村“农情乡解”服务站34个,覆盖辐射102个行政村,910个自然屯,28250户,14.35万人。形成了县、乡、村、屯、户“5级服务网络”,有力地保证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顺利进行。投入80万元在县、乡“农情乡解”服务中心安装网络视频调解系统,连接县、乡(镇)之间的可视对话网络,实现第一时间县、乡(镇)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吼敢”壮剧节将在田林举行
为传承保护民族特色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田林县将于5月7日至21日举办2015年“吼敢”壮剧节 【详细】
黄本和:扶贫生态移民后续管理和发展
扶贫生态移民是我区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移民的后续管理和发展是移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加快实施,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有社保、能致富”。根据今天会议议程的安排,由我代表自 【详细】
阳朔国税局:落实税收政策 推动旅游发展
“这样的税收优惠政策好,我给税务局点个赞!”桂林阳朔山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江先生感慨地说 【详细】
引领工业发展 广西企业技术创新结出喜人硕果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而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广西工业在追赶,转型在加速,新常态下,广西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注重技术创新。近几年,全区工业系统坚 【详细】
那坡县百省乡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那坡县百省乡党委、政府坚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生态为本、桑果为重、边贸为要”的发展理念,抓好“山、水、边”三篇文章,团结带领全乡人民,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全乡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2014年,全乡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