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8月14日 来源:柳城县新闻中心 作者:梁丽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连续三年荣获“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的柳城又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上半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1.74亿元,增长1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5亿元,增长22.1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233元,增长29.4%。

  分析这些数据,恰如“川剧”中的绝活儿“变脸”一般,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积极投身二次创业,正在上演一场经济结构的“变脸”大戏——通过实施“四个转型”战略,实现新型工业化、集约化现代农业的“漂亮转身”,奋力推进柳城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从“田头”到“工厂”

  像往常一样,沙埔镇沙埔社区的张小妹在自家3亩桑园地忙活了一上午后,下午又赶到了石门山丝绸厂上班。她告诉记者,去年,她种植的3亩桑园收入2万元,自己在公司上班的工资也在7000元左右,小日子过得挺舒坦。现如今,在柳城像张小妹一样上班进车间、下班忙农活的“两栖农民”已有3万多人,每年增加纯收入6亿多元。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有“双重身份”,柳城县强力推进工农互动战略,依托果品、蔬菜传统种植优势,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做好蔗、桑、果“三大梯队”快速崛起,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果蔬产业链,培育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广大农民就业的“吸纳器”,让农民不出家门就可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田头车间两头跑的“双栖”农民。随着特色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用工需求增加,该县注重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去年先后对1万多名农民进行了就业培训,上岗率达到100%,目前,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从“游击队”变“集团军”

  过去,柳城的工业企业以个私企业为主,规模小、资金少、融资能力弱……这使柳城整个工业发展犹如一群“游击队”在作战,虽然相对自身来说,不断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战果,但是工业这块“蛋糕”并没有迅速做大。

  为此,柳城县重点打造桂中产业基地,推出提升5个工业区综合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实施品牌工程,强化招商资等一系列举措,全县企业要求做强做大的发展欲望得到了充分激发。最明显的是体现在企业投入上,据不完全统计,网山糖、日田药、伏侨茶、桂花牌茧丝绸和庆生牌三聚磷酸钠等全国知名名牌企业技改投资额分别是4200万元、1000万元、1000万元、2088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最终促使企业迅猛发展,发展成为产值超亿元企业。通过几年来“工业强县”战略实施,新增鸿艺丝业、忠科机械、鑫泰石灰厂、大安兴顺石灰厂等4家规模以上企业,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4亿元,同比增长5.75%,柳城已经初步组建起为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所需的正规化“集团军” 。

  “工业走廊”中打造“新城区”

  炎炎夏日,当我们穿行于全县“走廊”之上时,看到工地上塔吊林立,车间里生产繁忙,到处都是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

  “工业走廊”之中打造“新城区”,这可是柳城县创新思维推动创新之举,工业产业基地是“金地”也是“绿色基地”。柳城县境内沙埔和六塘与柳州毗邻,从这儿顺着209线往北,五大工业园区齐头并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外地客商接踵而来。与此同时,县城道路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新建白阳南路一巷全面竣工;仙湖路、鸟仔岭道路改造项目正在红红火火的进展中。“工业走廊”之中打造“新城区”,让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为依托,互为支撑。

  “只有把作为经济过程的工业化与作为社会过程的城市化结合起来,整体推进,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二者不能出现长短腿。”县委书记焦耀光对“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辩证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柳城对新城区的定位是“柳州人居创业后花园”,并可为“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柳城在加快融江经济带、商品小区等城镇化进程,不久的将来,它们都将成为辐射和拉动县域经济的支点,联结周边乡村、致富农民的节点,进而实现“城镇布局带状化,工业走廊一线牵”,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