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8日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周加来 张士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县域经济作为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多种经济活动交织而成的、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16年,全国县域GDP已占全国总量的一半,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全国相比,安徽县域经济起步较晚,GDP总量占比低于全国近8个百分点。 201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4105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工程并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2016年4月,“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被纳入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今年4月、7月,在全省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调度会上,省委、省政府又进一步强调“大力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工程,加快打造五大发展县域版和县域经济升级版”“加快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面对形势压力与发展要求,如何精准施策,振兴安徽县域经济,是一项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安徽县域转型发展处于爬坡过坎关键阶段

  近年来,安徽县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推进,成效初显。一是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继太和现代医药、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之后,濉溪铝基高端金属材料、霍山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入选第二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二是“三农”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现代化不断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等试点工作基本完成。三是服务业加快发展取得新成效。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与县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全面建设;先后两批共15个县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尽管取得这些成绩,但因受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县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从发展态势来看,安徽县域转型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薄弱环节需要强化:

  一是增长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近年来,安徽多数县把工业强县作为发展战略,但以资源型和低端产业为主,尽管带来产值的增加,但由于环境成本高,技术含量低,对宏观环境的敏感性强,对创新型和技术型的产业敏感性较弱,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出现波动。今年1月至6月,全省61个县实现生产总值5666.7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4.8%,而该比值2015年为49%,2016年为48.1%。

  二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安徽县域产业结构中,一产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产所占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产所占比重低位徘徊,低于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三是要素支撑有待进一步加强。银行“贷款难”和企业“难贷款”矛盾突出。财政保障能力不足,土地指标紧缺,人才、技术等相对缺乏。

  四是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安徽县域经济的总量和竞争力来看,依托于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等大城市辐射带动的县域明显高于缺乏大城市带动的皖北、大别山、皖南等县域。县域间发展水平差异不利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影响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安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从总体来看,目前安徽县域经济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是转型中的困难,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机遇中的挑战。加快县域经济振兴步伐,必须坚定信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尤其是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找准自身创新短板,积极构建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创新发展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县域创新驱动力、发展协调性、绿色竞争力、经济开放度、群众获得感。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全面融入国家创新平台、省域创新网络、城市产业链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集群化、特色产业品牌化,打造符合县域特色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维护市场稳健运行中的政策调控作用;强化资源要素支撑,加快推进财政、金融、投融资体制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金融、农村社会化服务等各项改革步伐。创新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赋予县域一定的经济自主权,县域政府可根据其自身经济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实施细则,并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进行审批。

  第二,加快城乡统筹,强化县域协作。要支持县城发展,按照20万人口至50万人口的小城市规模,把县城培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建设品质城镇和美丽乡村,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和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发展重点城镇,加强安徽省主体功能区明确的省重点开发城镇和特色专业集群镇建设,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推进县域协作协同协调发展,立足县域资源、产业基础,构建县域内、跨县域产业集群,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共赢。

  第三,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经济转型。落实好生态环保责任,解决好生态环保问题,引导县域确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建立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专项基金,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县域主体功能为依据,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着力打造生态文明新样板。

  第四,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合作空间。强化大开放意识,加快推进县域开放平台建设,狠抓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环境营造,主动融入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布局,开展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大招商建设。加大对进出口孵化工作和进出口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外向化提升战略。加快开发人才交流,加大县域领导干部与企业家的培训力度,提升县域经济外向型发展水平,着力拓展合作发展新空间。

  第五,推进脱贫攻坚,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扶贫开发与加快发展相结合,切实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文化扶贫、金融扶贫、社保兜底扶贫等重点任务,用足绣花功夫推进脱贫攻坚。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着力增进民生新福祉。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城市与县域经济研究中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