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蒋予昕 罗 侠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水路九连环……”一首《山路十八弯》描述了我国西部山区乡村道路的现状。

  低等级公路比例高、性能低车辆占得多、安全监控难度大……临水临崖险路大多在山间盘旋缠绕。一旦发生事故,轻则车损人伤,重则车毁人亡。广西类似这样的山区、半山区乡村道路,一直是交通安全管理的难点。

  近年来,广西探索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新机制,深入开展“八个平安”创建等活动,大力推行法规保障、联席会议、客运管理、隐患排查、宣传教育和管理模式“六个创新”,有效破解体系难、体制难、出行难、防护难、意识难和办事难“六大难题”,实现“交警减负、事故降低、农民受益、党政叫好”的多重效应,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路。

  谋划“安全策”

  联席会议消除交安“盲区”

  “六里村这里道路塌方了,请你们快点来吧!”

  立秋后,由于连日降雨,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乡很多地方山体塌方,道路堵塞。交警接报马上与公路部门联系,很快塌方积石就被清理掉了,路通人欢。

  “以前遇险,村民不知找哪个部门哪个人;现在,全乡驾驶人都与乡政府签订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每位干部都有一本‘三盯’手册,随时与驾驶人保持密切联系。”澄江乡党委书记唐加勇说,“不管遇到交通事故、交通违章或者路面塌方,一个电话,民警几分钟就能赶到。”

  长期以来,“交警能管缺人员,管不到;乡镇想管无手段,管不了”的问题困扰着农村道路交通管理。

  一组数据令人揪心:2008年至2012年,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25.4%,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交通事故起数占总数的22.77%,一次死亡5人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占总数的29.09%。全区1263个乡镇中,承担交通管理职责的公路巡逻民警中队只有200个1500人,平均一个乡镇只有1.3人,管理力量捉襟见肘。

  加大农村交通管理力度,刻不容缓。全区各地根据自身特点,纷纷搬出新招。

  都安编织三张“网”:一是以县、乡(镇)、村主要负责人为交通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纵向行政责任网络”;二是以安监、公安、交通、农机、运管等部门协调配合,相互联动的“横向部门联动网络”;三是以各乡(镇)32个交通安全检查劝导站点为中心,乡(镇)、村联防队员、协管员为主力,以落实“三盯”措施和设立举报信箱、举报电话为重要手段的“面上群防群管网络”。

  玉林在各乡镇设置1名专职干部,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各村委会(街道、社区)的主任为交通安全工作联络员,在自然屯、村民小组设置1名交通信息员,形成“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农户”的工作格局。

  百色在121个农村派出所设置交警中队,切实落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缓解了边远地区交通管理力量不足问题……

  当前,全区从县到乡镇及村屯,层层成立联席会议制。通过“联席会议”这张网,把安全防范的触角延伸到全县每一个角落,落实到每一处路段、每一台车辆、每一名驾驶人,消除了交通安全管理的死角和盲点,走出了一条“广借社会之力之智,群防群治交通安全”的创新之路。

  开通“安全线”

  管控模式保障道路平安

  “坐中巴,中巴不到家门口;坐微型车,车主抢客、超速,一路提心吊胆。”以前,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祥兰村的廖家宝出行进退两难。

  如今,廖家宝的烦恼解决了。农村乘客乘上印有“巴马汽车总站农村客运”标识的微型车,就能平安到达家门口。

  巴马建立“允许微型客运进入,实行公司化管理”的农村客运市场管理新模式,有效地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题,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3年下降近30%。

  自治区公安厅、交通厅、农机管理局等联合下文,向全区推广巴马经验,对从事农村短途客运的微型客车,实行统一营运准入条件、统一检测、统一安排线路、统一车辆停放、统一驾驶人培训教育的管理方式。

  全区农村地区有微型面包车31万辆,其中营运车5898辆,全部纳入公司(企业、车队)并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形成城市大、小公交车与出租车共存,农村短途客运与城乡公交相辅、公司化经营管理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模式,不仅给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便利,而且非营运车辆违法载客导致的特大交通事故明显减少、交通事故大幅度下降。

  为加大对农村地区公路建设支持投入力度,广西还实施“千村公路通畅工程”。尤其关注农村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交通安全漏洞和隐患。来宾市开展“护卫天使行动”,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周边地区交通秩序的整顿和治理;三江各族自治县按照“试点先行、企业运作、政府补贴”模式,开通10条校车线路,解决1100余名学生上下学交通问题。

  交通条件改善了,客运安全规范了,校车管理完善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全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逐年稳步下降,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由2008年死亡695人下降到2012年死亡596人,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交通事故大为减少。

  构建“安全网”

  “五位协同”方便农民办事

  “请问是要调解吗”“请您往这边走”……9月18日,记者来到容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办公大楼,工作人员正在与群众“一对一”服务。

  “以前交警调解不成功,就要反复跑交警部门和法院,两地距离超过10公里。现在把交警、司法、法院、保险等全部走完,还不到50米。”前来办事的群众称赞道。

  容县为有效地化解因交通事故经济赔偿引发的纠纷和社会矛盾,成立道路交通事故调处中心,率先推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检察监督与保险理赔有效衔接的“五位协同”一站式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大调解机制,使交通事故民事纠纷处理更方便,交通事故复核案件、涉案信访案件明显下降。

  “以前,农村车辆办牌办证率低,主要原因是办证路途远、手续繁、费用高。”自治区公安厅交警总队政委李幸介绍说,从2009年起全区公安交警部门积极推进交通管理业务“农事村办”,在乡镇交警中队设立车管业务服务点,采取定期下乡和预约上门等措施,将车辆管理服务向农村延伸,有效解决农民办牌办证难、年检难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区集中警力进村入户为群众办理摩托车入户120多万辆、考证90多万人、审验100多万辆。

  一人执法,不如万人遵章。广西还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为载体,坚持走农村交通安全宣传社会化道路,让交通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时刻绷紧安全“弦”。

  新机制带来新气象。广西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年下降,2008年以来,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从2004年的5起下降至每年最多1起,其中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全区连续30个月未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