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0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陈 坤 杨天台 莫益路 陈冬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一号文件”连续10年锁定“三农”,内容广泛且宏大——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现代农业……

  对于个体农民而言,他们关注的问题是具体而细微的,如,几万元的小额贷款怎么办理家门口球场舞台谁来建设农产品销售如何更加顺畅等等。

  在来宾市,覆盖所有农村的小额信贷、覆盖所有村屯的小舞台、遍布乡村的小协会(农村合作社)等,在当地被称为“小字经”,正是它们较好地解决了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农产品流通等“大难题”,将中央政策变成农民切身利益,既受到农民欢迎,也赢得了国家和自治区的肯定。

  小信贷,打通农村“金融脉络”

  “今年行情好,每公斤4元,合作社联系的客商,10多亩四季豆全部卖完,利润近5万元。”4月中旬,兴宾区良塘乡定甲屯村民乔素铭异常高兴。

  “如今的丰收,离不开小额贴息贷款的帮助!”乔素铭还记得:2009年种了8亩四季豆,虽然初次种植收获一般,但她已经摸出门道,想扩大规模大干一场,却因缺乏资金周转而苦恼。

  作为村干部的“协贷员”为她支招:找妇联可以申请妇女小额贷款项目,按时还款,还享受贴息。

  她既高兴又担心:能不能办多长时间能办下来没想到的是,通过“协贷员”帮助,几户联保,填了几张表,不到半个月,5万元贷款就到账了,解了燃眉之急。

  乔素铭办贷款之所以快,是因为来宾市结合国家政策,创造性地实行了“协贷员”制度——在每个村培育至少1名协贷员,既帮助有贷款需求和能力的村民办理相关手续,又参与联保。

  来宾市妇联负责人介绍,2009年,全市700多个行政村共培育了“协贷员”772名,实现了行政村的全覆盖。

  “农村信贷一直是困扰农民致富的‘短板’,结合实际用好国家政策,一定程度上打通了农村金融‘脉络’。”来宾市市长杨和荣介绍,4年多来,全市共发放妇女小额贷款7.5亿元,获中央财政贴息4452万元,还款率达99.36%,惠及农户两万多户,连续3年名列广西第一。2011年5月中旬,在全国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来宾市做了典型发言。

  小协会,带领13万农户闯市场

  “家种牛心柿,洋楼有来住;入了合作社,收入倍增长。”在武宣县三里镇双龙村上李屯,有这样一句农民自编的顺口溜。

  “大家致富多亏了合作社!”日前,上李屯牛心柿种植领头人林雁德一边忙着给果树施肥、培土,一边告诉记者,几年前,村里的牛心柿并不起眼,也卖不起价。如今,成立了合作社,牛心柿远销广东、福建、香港市场,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

  上李屯牛心柿种植有过辛酸史。上个世纪90年代,上李屯开始大面积种植并小有收获。但在2001年,柿子树全部染上了炭疽病,果小没人收。次年,经技术部门指导,村民掌握了防治技术,柿子再获丰收。然而,柿子丰收后,价格下来了。

  “农户单打独斗,外来客商竞相杀价,好果却卖低价。”林雁德说,2003年双龙村在县农业、科技部门引导下成立了水果协会,到2009年,协会变身为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吸引了邻近的拿洋、塔脚、下李等7个村206户560人加入,种植面积达2900多亩。

  “我们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技术、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的‘五统一’规范化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合作社社长林立瑜告诉记者,协会2008年注册了牛心柿商标,同年获得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和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发的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证书,农产品挺进东南亚市场。

  “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是各地农业发展的共性难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鼓励农村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畅通渠道。”来宾市农业局局长潘启用介绍,近年来,在各级农业和科技部门的指导下,类似的农业合作社(协会)在全市成立了466个,辐射带动13.58万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27.9%。

  小舞台,富脑袋凝聚“正能量”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如此单调的生活可谓“文化沙漠”,曾是来宾一些农村的写照,也是赌博、打架等不良之风滋生的“温床”。

  放眼全国农村,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为此,中央要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均等化。从4年前开始,来宾市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艺舞台、篮球场、科学活动室、卫生室、图书室等功能集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目前已经覆盖全市700多个村,1000多支农民篮球队和800多支农民文艺队活跃在乡村。

  兴宾区凤凰镇长福村自从建起球场和舞台,农民们纷纷从牌场转战到球场和舞台。特别是每晚7时以后,全村男女老少100多人就集中到文艺舞台上。

  “一年里各种文艺表演几十场,每个月图书室借阅量平均达500人次,平时村民们到村里的文化中心下棋玩耍跳舞,高兴得很。”武宣县禄新乡长岭村党支书黄恩蒙告诉记者,而在2009年以前,村里惟一的文体设施就是一张破旧的乒乓球台。

  建好“舞台”后,来宾市建章立制将服务常态化,为全市724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展演,不定期开展全民“大阅读”活动等。

  “来宾农村流传这样一首山歌:‘看戏打球真热闹,闲来图书室里泡;不去赌博不去偷,乡村和谐换新貌。’这生动体现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凝聚的‘正能量’。由于成效显著,来宾市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城市’。”来宾市委宣传部部长韦凤云列举了两组颇有联系的数据予以佐证:一组是2010年以来全市农村文化广场开展农民篮球赛近10万场次,文艺演出3万多场次;一组是近3年来农村治安案件下降了67%,农村三大纠纷案件下降了37%。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