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3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尹华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到北流市山围镇的石根自然村采访,车子入村前,水泥路旁的一排路灯吸引了记者,让人感觉仿佛是行走在城市里的某条街道上。正是这条路,使石根在领跑广西“几个第一”中,多了一个“第一个安装路灯的自然村”的美誉。石根其他的“第一”还有:成立第一个自然村级公益事业协会,设立第一个自然村级环卫站。

  置身于石根,处处能感受到农业生态文化型的浓郁氛围。记者在村里灯光球场边的演出场地上,欣赏村里文艺队表演的舞蹈《洗衣舞》;在庭院式的农户家中,收看和城市里同样套数的电视节目;在白云岩风景区,听村民讲解员用普通话解说景点。石根村以生产优质稻谷、龙眼、荔枝、莲藕、慈姑等特色农产品和“品改”养殖业为重头戏,积极打造生态特色农业这一品牌。同时发展制衣、农产品深加工等小型轻工业,呈现出人均收入稳步增长、村民生活日益富裕的喜人局面。富裕后的石根人,进一步用文化丰富自己,成立了小康社会活动委员会和精神文明协会,以文艺队、民剧队、舞狮队、武术队、男女篮球队、文化长廊等为载体,形成了良好的文明乡风,被北流市政府列为文化生态家园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民乐镇罗政村将发展沼气与日常的生活设施改造结合起来,家家用上了自来水、闭路电视,家家都有卫生厕所、卫生厨房、标准畜禽舍,昔日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点”、“全国文明村”、“全国卫生村”。罗政村拥有广西最漂亮的村级文化广场,和与其相邻的30米长的亭廊式宣传长廊、接力出版社斥资30万元建造未成年人教育基地“接力楼”一起,既是村里最为夺目的亮丽风景,又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

  类似这种自然村及村一级的基层单元,富而思文,突出打造农业生态文化特色,在北流市遍地开花。全市共建成文化生态村108个,文化生态家园示范户近万户,3000多农户建起了农家书房,还建起公园39个,文化广场38个,村级宣传文化中心7个,镇、村电子信息馆(室)35个,镇村图书馆(室)135个。国家农业部、自治区把北流列为全国、全区“生态家园建设示范县(市)”。

  “北流模式”,正是以生态农业为特色,以建设文化生态家园为切入点,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积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尊崇自然的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文化与经济并行发展。

  更令人感到振奋的是,北流市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自筹资金,自办文化。特别是支持农民“三兴”,即兴办村屯文化娱乐设施、兴办农家乐文化户、兴办农民生态公园。廻坡村是民乐镇的一个自然村,村里成立了“小百花”歌舞团,30个农民演员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有7对夫妇,几年来,在市群艺馆的辅导下,表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他们常年走村串寨演出丰富多彩的节目,深受农民的欢迎。新圩镇梧村致富女能手黄恒荣投资150万元,在该村抗日时期中共玉林特委荒河会址上建造了颖川山庄文化园。园内有“一亭”即清风亭,“二室”即文化阅览室、警示教育室,“三廊”即书法长廊、漫画长廊、故事长廊,“四厅”即革命导师展厅、革命将帅展厅、革命起义展厅、荒河会址展厅。该园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文化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北流市农民群众为本地学校、卫生、文化体育、生态家园建设等自筹资金超过1亿元。新建设的农民公园、农村文化广场、镇(村)灯光球场、图书馆(室)、文化综合活动室、电子信息馆及组建成立的农村民间文艺社团等大都是农民自办文化的成果。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