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2月1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宋春风 梁家炬 贺亮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玉林种粮户种水稻,不用弯腰弓背,靠的是“免耕抛秧”;

  崇左蔗农施肥,不再“跟着感觉走”,取而代之的是给土地“体检”、“开处方”,而后“对症”施肥;

  田阳农民卖粮卖菜卖水果,不再肩挑手提走市场,而是安坐家里搞“网上交易”;

  桂北农民发家致富的“主打明星”,是移居南下的、以往远在天边的“吐鲁番的葡萄”……

  新年伊始,喜讯不断传来。“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在广西科技表彰奖励大会上荣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革命性、方向性耕作技术”。在不久前闭幕的农业科技创新与“三避”技术推广论坛上,国家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美国环境保护局的多名专家惊喜宣称:一场“农业科技新革命”正在广西农业领域悄然兴起!

  “第一生产力”潜力无穷

  农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农业发展跃上一个新的起点;农民人均增收突破250元,1997年以来农民增收幅度最大!

  2006年,我区克服严重旱涝灾害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农业发展比预想的要好,粮食产量比预计的要多,农民收入比预期的要高。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说,在严重天灾影响下,“靠天吃饭”的农业仍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这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的贡献,农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在2006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专家指出,资源紧张,劳动方式落后,比较效益低……农业发展天然弱势。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沿用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已经行不通。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广西农业已经先行一步。近年来,通过大胆改革创新,把传统耕作技术与现代科技成果有机结合,典型带动,“良种+良法”与农业产业化互为支撑、互相推动,我区初步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应用的新路子。“三免”、“三避”、“测土配方施肥”等现代农业技术以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环保的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干部和农民所接受。学技术、用良种在农家蔚然成风,“良种+良法+产业化”成为我区兴农富民的“新三样”。“科技风”正劲吹广西大地,呵护各种作物,惠及千万农民。

  ——2006年全区推广水稻免耕抛秧1305.3万亩、玉米免耕栽培200万亩、冬季马铃薯免耕栽培100万亩。水稻免耕面积约占全国的60%。国内专家对广西推广免耕技术誉为五个“全国之最”:推广速度最快、实施面积最大、农民参与程度最高、技术创新最多、综合效益最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此予以高度评价。

  ——去年全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149万亩,三年时间,全区累计推广面积突破30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被评为2006年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去年全区“避雨、避寒、避晒”的“三避”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020万亩。六年累计,全区“三避”技术推广面积3670万亩,

  ——综合运用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和沼肥、诱虫灯、生态养鱼(鸭、蛙、鸡)等技术,总结出一整套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三免”技术推广模式,目前全区不同作物的“三避”模式多达50多类近600多种,“三避”技术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格局。

  ——全区优质稻、高糖高产糖料蔗和水果良种面积比重分别占80.6%、95%和85.3%,桑蚕良种普及率近100%。“十五”期间,全区共审定(认定)农作物良种673个,实现了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全面更新。

  ——近3000个农产品通过“广西农产品贸易网”进行网上参展,促成网上成交农产品421.38万吨,成交金额112.2亿元。

  ——全区各地先后建立了3000多个不同规模、不同模式和不同层次的农业技术示范样板,南宁、北海等地共建起了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一个正日新月异的产业。从“畜拉人耕”,到机械化耕作、精准化施肥,从“看天吃饭”、“靠地出粮”,到“良种+良法+产业化”,广西农业,正从传统农业昂然向现代农业转变。

  兴农富民风骚尽显

  冬日下的阳朔县古板村,满山遍野的金橘被薄膜覆盖,白茫茫的连成一片。果农老张风趣地说,我们这是给金橘树盖了一层避雨保暖的“被子”,不仅解决了金橘淋雨容易落果、裂果和减轻病虫害等问题,而且果皮光鲜得就像18岁女孩子的脸,“优果率高,自然也就能卖个好价钱。”去年,古板村全村农民利用“三避”技术栽培金橘,一年下来人均收入高达1.32万元, 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现代农业科技,正在我区充分展示其神奇魅力和巨大潜力!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改进了我区农业领域的劳动手段,拓展了劳动对象,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效益、生态效益。

  一是农产品增产增效,大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使“看天脸色”的农作物生产尽可能地摆脱了雨、热、冻、风、霜等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等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利影响,确保生产的稳定性,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效益。2006年,3000多万亩的测土配方施肥使全区肥料利用率提高5.5个百分点,农民节约化肥10万吨。仅此一项技术,使全区共增产粮食8亿多公斤,农民节本增收超过10亿元。瓜类“避寒”栽培不仅可增产30-50%,更因提早或推迟上市10-25天,价格可提高20%以上。

  二是促进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年来,“三避”、“诱虫灯”等生态耕作模式和优良品种的迅速推广应用,减少了我区农作物的病虫感染和不良损害,初步解决了用药、投入、用工、残留的“四多”和产量、质量、效益“三低”问题,迎合了现代社会对农产品生态、环保的需求。资料显示,葡萄“避雨”栽培可减少病虫为害60%以上,减少喷药20-25次;“猪-沼-果(菜、瓜等)-灯-鱼-黄板-捕食螨”等生态模式减少了水果、蔬菜等的化肥、农药用量,有效降低农田及作物产品有害物质残留。2006年,全区通过认定的有机食品26个、绿色食品82个,评出广西名牌农产品31个、广西优质农产品70个。我区建成了遍布全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大提升,广西大中型城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从全国倒数第一向顺数第一飞跃。

  三是促进了一代新型农民的成长。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关键。近年来,我区狠抓新型农民培养,开展了“百万农民党员大培训”、“千万农民大培训”等活动,组织实施“阳光工程”、“绿证工程”等。2006年全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10万人次以上,培训农民工130多万人。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还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大篷车、农技110等形式,开展各类培训、咨询、示范等活动,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同时,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远程媒体手段,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走进千家万户,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四是推动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应用推广良种、良法,促进增产增效,打响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推动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集合,形成产业集群……这一个良性循环的圈子,正在我区各地不断形成,应验于多个农业优势产业之上。如今,我区形成了优质粮、糖料蔗、水果、蔬菜四大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产业,桑蚕、食用菌、中药材等新兴优势产业也快速发展,迎头赶上。全区蚕茧产量由全国第6位跃居第1位,糖料蔗产量连续14年稳居全国第1位,水果产量由全国第6位升到第5位,蔬菜产量由第12位升到第8位,水稻面积排全国前三位。

  从桂西北山■的早春玉米,到沿海盛夏遮荫大棚的花卉;从桂北盖膜越冬的金橘,到桂南套袋避虫的香蕉……因为“农业科技新革命”,农业,这一个古老产业,正逐步改变其以往在人们心目中“低效”、“落后”的形象;农民,也在不断改变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粒粒皆辛苦”的劳作方式,成为富裕、文明、奋发向上的一代新型农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