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23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 昆 杨 荣 李 静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采访的日子里,记者每时每刻都激动不已:南宁的半城绿色,北海的碧水蓝天,钦州的千万吨炼油厂,防城港的千万吨深水港,友谊关快捷便利的通商口岸,玉林市功能齐全的物流中心……但最令人不能忘怀的是经济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不说冲天的干劲、做强做大经济区的决心,也不说沉稳的心态和坚决按科学发展观办事的态度,单就在与周边各省、东盟各国合作中表现出来的胆略、追求、品格就使人不得不相信:这里是最和谐的地方之一!和谐不仅是北部湾的现实,更是北部湾的灵魂,北部湾的旗帜,北部湾人永远的追求!

  世界眼光,云水胸襟,北部湾人的胆略

  一位山东民营企业家,从另一个沿海城市来到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东兴市考察,他原以为这生僻的边境会语言难通,没想到人们普遍都说普通话,沿街的各种标识清晰,让他感觉很方便,全然没有“异乡”的感觉。他说,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人质朴的包容中,有一种与大开放相适应的云水胸襟。

  语言是走向东盟的桥梁。在南宁各高校,小语种火爆,学习越南语、泰国语等小语种的人越来越多,连南宁一些社区里的老奶奶都会用越南语说“谢谢”。

  “东盟10+1,宾朋聚南宁,柬文印菲缅,越老新马泰,年年金秋时,同来展风采,共祈富强愿,友谊花盛开!”在南宁的一所幼儿园里,记者听到这首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儿歌,领略到一种开放与包容的气度。

  建设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使多年来做惯了山水文章的广西人,将眼光从山转向广阔的大海,开始围绕大海做大文章。

  从政府层面看,推动和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努力成为西南各省、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沟通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是广西将自己放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开放格局中,用世界的眼光对自己的又一次审视。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目前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中石油1000万吨级炼油项目,2006年12月30日在钦州港经济开发区正式启动。中石油为什么选择钦州?一是钦州有可以进入十几万吨以上油轮的大港口,二是这个市场面向西南、东盟,乃至非洲。从非洲把原油拉到这里来加工,成本要比内地其他地方都低。这给自治区党委常委、钦州市委书记黄道伟的启发是,除了用市场办法推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发展外,一定还要用国际眼光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

  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各经济园区采访中,记者发现,各地在规划产业布局时,无论是发展石化、浆纸、能源,还是粮油加工和旅游,他们总是习惯从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角度出发,放到西部大开发与东盟各国这个更宽广的领域里去思考:我的这个规划是否实现了与世界、国家和企业需求的结合?

  互信互利,共同发展,北部湾人的追求

  在东兴口岸,中越北仑河大桥和越南芒街口岸相连,将中国东兴市和越南芒街市连成一体。这里早已看不到战争的痕迹,看到的是东兴互贸市场里,中越两国边民和商贩繁忙的交易景象。2006年该口岸出入境人数达到283万人次,在深圳、珠海之后位列全国第三,边贸成交额达到39亿元。北仑河大桥,成为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大桥。由于往来频繁,不远处,北仑河上第二座大桥又在准备修建当中。互信合作,做好邻居,惠及两国基层老百姓。

  无论是民间的商贸往来,还是政府间的合作,互信共赢,都是一个基石,都是北部湾人的追求。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东盟开启对话合作进程以来,双方按照相互尊重、平等互信、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不断深化在各领域的合作。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全面发展,给彼此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成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

  去年在南宁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落幕已有不少时日,记者日前来到南宁时,“中国-东盟 合作共赢”的横幅依然随处可见。中国-东盟博览会已被东南亚国家普遍认为是“可以用”的平台。在第三届博览会上,越南一口气签下10亿美元的合同,越南代表团一回到河内,马上高兴地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向国内人民“报喜”。

  在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已连续承办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南宁当仁不让,成为先行者。2000年以来,广西有63个由副省级以上领导率领的代表团访问了东盟国家,受到东盟各国领导人的友好接见。这期间,广西派驻东盟国家的团组达4495批。2003年至2006年11月,广西对东盟地区进出口总额为46.88亿美元;至2006年,东盟地区在广西共设立三资企业404家。东盟已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

  在推进与东盟合作的同时,广西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合作机制,主动融入各种经济圈,在参与合作中发挥中国走向东盟的“桥头堡”、西南出海“大通道”的服务功能,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合作,是它激扬的旋律:参与中越两国共同构建“两廊一圈”经济走廊,打造“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带;参与越南与云南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合作,主动承接沿海地区西移产业;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首府南宁作为南贵昆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北部湾人的品格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无论是广西自治区领导,还是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等地党委的主要领导,在充满激情勾划和推进广西的发展蓝图时,学习、创新,都是他们反复谈到的“关键词”。

  广西刚刚完成三级领导班子换届,一批有开放意识的学习型干部迅速成长起来。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干部被送到国外、沿海去学习,机关效能建设也将在全区展开。自治区党委认识到,推进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而干部素质是关键。开放、合作,为广西人提供了学习创新的机会,也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明白,要为世界、为民族作出贡献,必须虚心学习,创新。

  从2006年开始,南宁市开展了“全民开放创新年”活动,通过开展百万市民开放创新建议、百万市民素质培训活动,增强了全民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打造“创新文化”,将“创新”与“开放”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市民都成为创新的主体。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马飚是这样诠释的:开放的程度决定南宁发展的程度,而开放的程度又是由创新的程度决定的。只有实现包括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工作方法的全方位的创新,才能实现全方位的开放,才能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成立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推进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开放开发,这本身就是广西一次重大的体制创新。沿海几个港口城市过去单打独斗,争当老大,结果谁都没做大做强。如今,着眼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布局,重要资源整合、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规划建设。

  2006年8月,由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和临近的崇左、玉林6市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首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城市合作峰会在北海举行。“4+2”合作机制,成为推动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又一次创新。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既要讲竞争,也要讲合作,这成为大家的共识。

  作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南宁市提出主动承接沿海大工业的辐射,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城市建设实施向南发展战略,加快实现与北(海)钦(州)防(城港)城市群的对接,努力把正在开发建设的五象新区打造成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总部基地。防城港则提出“向北靠拢”,与南宁互为依靠,互相融入。北海努力打造最适宜人居城市,以优美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对人才的磁聚效应,让城市成为企业“研发中心”、成为北部湾最大的教育园区。崇左、玉林积极建设交通、物流,服务经济区出海、出边的发展需要。

  学习潮、创新潮涌动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方方面面。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已成为北部湾建设者们的行为和品格!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