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3月31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新华网广西频道3月31日电(记者叶建平 何丰伦)31日在广西南宁落幕的中国茧丝绸工作会议,透露出中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启动“东桑西移”工程的消息,标志着中国将对桑蚕业格局进行“大刀破斧”式变革,谋求从“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进军。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主任黄海说,“东桑西移”工程就是将中国桑蚕业原料生产基地向地域广阔的中西部内陆省区转移,旨在保持中国丝绸产品的品种、质量及成本优势,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东部地区种桑养蚕有着悠久历史。作为传统桑蚕产区,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种桑养蚕呈现出明显下滑趋势,削弱了中国桑蚕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

    中国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中国东部传统桑蚕产区,蚕茧产量下降了9.1%,共减少了50多万担蚕茧,导致中国在全球蚕茧生产的比重下降了约2个百分点。

    黄海分析,预计“十一五”期间,东部省份蚕桑业产量将继续下滑,每年将减少15万担蚕茧,相当于减少1000多吨生丝。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几年中国中西部地区蚕桑业发展却势头强劲。以广西为例,2005年蚕茧产量为243万担,取代了连续十年中国第一的江苏省成为“新科状元”,而2001年广西产量仅为52万担。

    江西省绿冬丝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永华认为,从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桑蚕业的地区间梯度转移趋势已经形成,中国启动“东桑西移”工程正是迎合桑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事实上,多年从事桑蚕丝绸加工的企业很早就发现了这一巨大的转变。浙江商人谭彦北2003年开始在广西象州县投资建设缫丝厂,目前已带动3.5万养蚕户增收致富,其中2万多户养蚕户收入超过5000元。谭彦北自己的企业也每年从产业转移中增加收益近40万元。

    “东桑西移”同时也意味着高品质桑蚕的重新布局。未来5年,中国将扶持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技术先进、网络健全、万亩以上的生态蚕茧基地,形成广西、云黔、陕甘宁等九大新兴蚕茧出口产区,并发展50个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自动缫5000绪以上的初级茧丝绸加工企业。

    重庆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邵春明认为,中国政府启动“东桑西移”工程,不仅有助于中西部地区桑蚕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表示,“十五”期间,中国蚕农总收入达到500多亿元,年平均增长10%。山西、甘肃、宁夏等地蚕农,种桑养蚕每亩收入达2000元,广西等地达3500元。

    但邵春明认为,困扰中国桑蚕业发展的问题在于: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低、科技附加值含量少等问题,这也是“东桑西移”过程中亟待突破的难关。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副司长王北鹰说:“‘东桑西移’必须提升新兴产区丝绸生产的科技含量。中国将发展30个自主创新能力强、集科研开发与生产加工一体化的丝绸工业大型企业,并打造出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营销网络的国内外知名品牌。”

    中国既是世界蚕丝生产大国,也是蚕丝出口大国。中国的茧丝绸资源、从业人员数量、贸易总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生产量与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70%。

    王北鹰认为,随着“东桑西移”工程逐步推进,将形成一个东部巩固、中部提升、西部发展的茧丝绸优势产业带,扩大中国丝绸品牌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最新海关统计表明,今年1月,我国丝绸商品出口7.62亿美元,其中茧丝绸类产品出口2744.84吨,金额6919万美元,平均单价25美元/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长44%。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