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3月22日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我们是在2月14日省部级新农村班开班的前一天,从云南省临沧市赶回来的。” 赵振华向《中国经济周刊》说,“我们的课题组分两组在临沧市调研,而主题就是临沧市的新农村建设。”

    据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第一个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课题调研。那么,这次调研意味着什么?

     两年改变了100个村

    2月28日,对于云南省临沧市委副秘书长段春旭来说,作为临沧市新农村工作大会的牵头人之一,显得格外忙碌。

    “今天我们已经正式启动了第二批‘三村’建设,将涉及到全市100个行政村。” 段春旭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临沧也将以此为契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据介绍,自2003年6月,临沧市提出在农村实施以“生态村为发展基础,文明村为发展动力,小康村为发展目标”的“三村”建设工程以来,第一批的100多个农村已通过验收。

    据临沧市发展研究中心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临沧市首批“三村”建设的100个建设村,涉及66个乡(镇),1173个自然村、1405个村民小组、6.52万户农户、27.96万人。从启动建设至2005年12月31日,100个建设村总投资8.25亿元,占计划投资5.3亿元的156%。其中,各级政府补助2.24亿元,占总投资的27%;群众自筹6.01亿元(含银行贷款1亿元),占总投资的73%。

    “两年我们超计划地投入了8.25亿,但从结果来看是令人满意的。” 段春旭认为,“100个‘三村’建设村农民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1608元,比2004年增加237元,增长了17.3%,增幅高于临沧市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2005年临沧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346元)。”

    而这个增幅对于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赵振华而言确是意外:“没有想到在西部边陲地区居然能达到这样高的增幅,这是很难让人想象的。”

  法宝:“13个1”

    那么,这100个村是如何实现这个增幅的呢?

    用段春旭的话说,“我们有法宝——‘13个1’。”

    第一个“1”:完成基本农田地建设22万亩,绝大多数村人均达1亩以上,两年共投入0.54亿元;

    第二 个“1”:完成经济作物及经济林木建设65万亩,人均2.3亩,两年共投入1.65亿元;

    第三个“1”:完成安居房建设1.66万户,基本实现户均一院安居房,两年共投入1.87亿元;

    第四个“1”:累计完成沼气池建设2.6万口,有40个村通过验收(其中:28村建成沼气化村,12个村建成以沼气为主的洁净能源村),两年共投入0.46亿元;

    第五个“1”:完成科技培训2925场23万人次,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两年共投入0.02亿元;

    第六个“1”:畜牧业建设,两年大牲畜累计出栏2.1万头,生猪累计出栏32.3万头,山羊累计出栏2.8万只;完成兽医院(室)建设97个,两年畜牧产业共投入1.43亿元;

    第七个“1”:完成校舍建设6.7万平方米(含新建及改扩建),两年共投入0.27亿元;

    第八个“1”:完成农村卫生室建设126个,每个村至少建有1个卫生室,两年共投入0.05亿元;

    第九个“1”:建立各种专业协会307个,每村至少建有一个农民专业协会,会员19822人;

    第十个“1”:完成硬板路建设1471条1172公里,每村至少建有一条进村入社的硬板路,两年共投入0.77亿元;

    第十一个“1”:建成文化室、党员电教室161个,每村至少建有一个文化室、党员电教室,两年共投入0.08亿元;

    第十二个“1”:每村都建立了一套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的好制度;

    第十三个“1”:每村有一个团结干事的好班子。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13个1’量化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与今年的‘一号文件’以及‘十一五’建议目标是一致的。” 赵振华说,“符合‘一号文件’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

    随着调研的深入,赵振华认为,临沧市率先在全国为破解“三农”问题开始新农村建设试验极具全国借鉴意义。

    他进一步指出,临沧市有四个特点很鲜明,一是西部边疆地区;二是部分农村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从比较贫穷阶段过渡到小康阶段;四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这些特点对于如何改变中国经济区域不平衡发展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新金融资本模式呼之欲出

    由此,通过“13个1”,临沧市的“三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

    段春旭说,在临沧市已经形成了相关特色产业,如茶、糖、畜牧等传统支柱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建设,把产业规划到乡,项目配置到村,措施落实到户;与此同时,注重培育了一批农村后续特色产业,保证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

    让赵振华更感兴趣的是,临沧市坚持把农民和企业作为建设主体,创新投融资体制。这也是临沧市如何解决第二批“三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关键所在。

    据介绍,茶作为临沧市支柱产业,因为采摘等各方面不规范,老百姓采的茶价格一直上不去,而有关企业对茶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形成了新的供需矛盾。临沧市有关领导认为,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提高茶的价格,因此需要技术,需要资金。

    此时,一方面老百姓没有那么多资金来改造技术,而企业又缺茶。对此,云南的农业龙头企业之一的龙润公司提出建立一种新模式:公司+银行+加担保公司+农户。

    赵振华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这是一种区别以往的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通过这种模式,龙头企业去银行交款,银行把钱贷给农民,因为龙头企业对一家家农户非常了解,尤其在农民信用方面,弥补了国有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而增加担保公司是为了让银行贷款给这个企业,因企业也是有好有坏的,银行怎么能够相信呢,这就需要通过担保公司来为其担保,担保公司同时又赚了钱,担保公司既解决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又解决了银行和农户之间的关系。

    2月27日,龙润公司高层人士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证实了这种模式的提出,但该人士表示,此模式并未开始认证,其最终效果也无法预料。

    段春旭表示,“对于为解决新农村资金问题的创新投融资体制,我们的政策是支持的,并将提供更为针对性的政策加以扶持。”

    临沧市一位政府领导向《中国经济周刊》称,创新投融资体制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产生的,政府没有资金投入,财政支出比较困难,中央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并没有实质性倾斜,这些都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然而,对于赵振华所在的课题组来说,临沧市创新投融资体制以及新农村建设取得的经验,为中央党校的案例教学提供了素材。赵振华表示,这一次临沧市调研要进党校的课堂,做一个案例,为教学服务,而这个案例将在5月份进入课堂,直接面对中央党校的省部班学员。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