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的“大国工匠”名单中,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陈仁桂的名字格外醒目。这位扎根熔铸一线十二年的产业工人,用700℃铝液淬炼初心,以千次试验突破技术难关,4次打破世界纪录,让“广西制造”的高端铝合金材料撑起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钢筋铁骨”。

大国工匠陈仁桂。庞春妮 摄
初心如磐:放弃坦途,扎根高温熔炉
2013年,刚大学毕业的陈仁桂怀揣“航天强国梦”,做出了一个令旁人不解的选择——放弃成熟企业的稳定岗位,加入尚在试产阶段的南南铝加工,一头扎进环境最艰苦的熔铸车间。“熔铸是铝加工的‘第一生命线’,直接决定后续所有环节的成败。”面对当时高端技术的探索瓶颈,这份产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让胸怀家国的陈仁桂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11月14日上午,走进南南铝熔铸车间,一根直径达1320毫米的巨型铝合金圆棒静静矗立,金属表面泛着细腻光泽,这是目前世界上直径最大的铝合金圆棒,堪称高端制造领域的“硬核标杆”。
熔铸车间里,常年热浪袭人,700余摄氏度的铝液散发着灼人高温,常人难以久留,但陈仁桂却将这里视作实现梦想的战场。
“139个参数,只要一个出现0.01的偏差,整件产品就是废品,得分归零。”这句话常被陈仁桂挂在嘴边,也道尽了航空铝合金铸造所要求的极致精确。
陈仁桂常说:“熔铸就像烹饪,配方人人知晓,火候把控才是关键。”十年间,他白天紧盯着熔炼炉内铝液的每一次翻滚,记录温度、时间、成分的细微变化;夜晚挑灯夜战,查阅文献、分析数据、推演工艺,最终练就“火眼金睛”——仅凭铝锭表面颜色就能精准判断内部状态,将上百个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精度锤炼到极致。

陈仁桂(右一)在车间分享经验。庞春妮 摄
破局攻坚:自主创新,打破技术垄断
2014年6月,正当1号航空航天铝合金铸造线处于设备安装关键期时,外方厂家突然以各种理由中断合作,核心技术与设备支持戛然而止。“核心技术等不来、买不来、求不来,只能靠自己干出来!”陈仁桂带领团队立下誓言,从零开始踏上自主研发之路。
他们像“疯子”一样“泡”在车间,消化、翻译、校核上千张图纸,逐条解读与测试复杂的PLC程序,对液压、气动及冷却系统进行地毯式排查,在封锁的技术壁垒上硬生生撕开一道口子。历经百余个昼夜奋战,一套完全自主研发的航空航天铝合金铸造线横空出世。2015年2月,当火红的铝液缓缓流入自主设计的生产线,设备平稳运行、参数全部正常的那一刻,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在高性能铝合金铸造设备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而那根1320毫米直径的世界最大铝合金圆棒,正是这一自主核心技术的具象化成果,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核心材料支撑。
2016年10月,一场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企业接到航空制造企业紧急需求,要在20天内研制出7085大规格铝合金扁锭——这是国内大型企业钻研十年未攻克的难题,且当时南宁昼夜温差达16℃,远超该合金允许的5℃水温波动范围。“别人干十年没成,我们干成了就是对中国智造的最好证明!”陈仁桂带领团队开启24小时封闭式研发,针对不同时段水温开发专属工艺,三班倒争分夺秒调试。面对“你们刚毕业没几年,凭什么成功”的质疑,他们顶住压力反复试验,最终仅用7天就完成技术突破,创造了行业奇迹。
此后,陈仁桂团队再攀高峰。针对传统工艺生产的铝合金板长度不足的行业难题,他们拒绝国外专家攻关失败的定论,历经2年700余次试验,成功开发出世界最大规格7050铝合金扁锭,摘得铝合金材料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创新结晶器增强冷却铸造方法,铸造出亚洲第一宽2680mm飞机蒙皮板用扁锭,使企业成为亚洲唯一掌握该技术的企业;攻克2219超宽幅板材制备技术,铸造出世界最大规格航天用2219扁锭,成品率提升26.1个百分点,效率提升2.36倍。截至目前,团队已主持开发34套可调结晶器等先进装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4次打破世界纪录,推动我国高端铝合金材料从“跟跑”迈向“领跑”。

南南铝生产的铝合金扁锭。庞春妮 摄
匠心传承:精研技术显初心,授人以渔育新人
谈及高洁净铝合金熔体操作法的研发历程,陈仁桂直言:“我们经过上百次实验攻关,探伤合格率由不足30%提升至90%,满足大国重器的迫切需求。像海洋环境服役的铝合金材料需要高强、高韧、耐蚀性能,为达到这一标准,我们将钠元素含量精准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内。”这一极致的技术把控,正是他深耕一线的匠心见证。
在陈仁桂看来,创新的价值始终扎根于实践:“我们参与科研攻关,必须把生产实际条件与研发紧密结合,这样的创新才具意义,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创新过程中要把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传给一线员工,形成‘研发-实践-传承’的闭环,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更重要的是,生产要始终追求稳定一致的质量,避免因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影响下游工序,这是对每一道工艺的敬畏,更是对民族工业的担当。”
当被问起人工智能新赛道下,新时代工匠最需坚守的品质及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时,陈仁桂给出了朴实而坚定的答案:“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这番话,既是他对工匠精神的深刻诠释,也是他多年从业的行动准则。
徒弟雷翊君则用亲身经历印证了这份传承的力量:“我独立工作后,陈师傅始终是最可靠的后盾。每当遇到棘手问题,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却从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引导我梳理问题、分析根源,让我在独立思考和实践摸索中找到解决办法。正是这种‘授人以渔’的培养方式,让我快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不仅掌握了高精度铝合金铸造关键技术,还主导完成了多次设备升级改造和技术攻关项目。”如今,雷翊君已成长为“广西工匠”,成为陈仁桂培育的高技能人才梯队中的优秀代表。

陈仁桂(右)与团队测量铝合金圆棒。庞春妮 摄
薪火相传:培育人才,赋能产业升级
“工匠精神不仅要自己发光,更要带动他人照亮行业。”作为有着8年党龄的党员,陈仁桂始终牢记传承使命。他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产学研”培养基地,工作室墙上43张照片,清晰记录着这支不断壮大的高技能人才梯队成长轨迹。为了让技艺精准传承,他定制系统化培训方案,创新开设“车间课堂”“微讲座”,从基础操作到工艺优化手把手教学;坚持启发式指导,引导团队在实践中锤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由他牵头制定的《铝及铝合金熔铸工技能等级认证标准》,更成为行业技能人才成长的“通用阶梯”。
截至2025年6月,工作室已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25人,其中15名党员,累计培养出南宁市特聘首席技师2名、特级技师2名、高级技师及技师52名、高级工186名,为行业输送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他还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用操作法,助力企业累计节约生产成本超5192万元,其研发的铝合金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国产大飞机、复兴号动车组、某商用运载火箭、新能源汽车等重大装备,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材料保障。
面对数字时代的浪潮,陈仁桂有着清醒的认知:“人工智能不会淘汰人类,但会人工智能的人会淘汰不会的人。”他正带领团队探索工匠精神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让技术创新更高效、更精准。谈及获评“大国工匠”的荣誉,他感慨道:“指尖的证书承载着无数个车间日夜的坚守,这份荣誉属于所有扎根一线的产业工人。”
如今,35岁的陈仁桂依然坚守在熔铸一线。他表示,未来将聚焦下一代航空铝合金材料科研攻关,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助力广西铝产业转型发展,用更多国之重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让“中国智造”的名片在世界舞台上更加闪亮。(庞春妮)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以“三现”育匠人 以创新强“重器”——大国工匠庞淇文的核心零部件攻坚路
11月13日上午,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传动件齿轮工厂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螺旋齿轮自动化生产单元的机械臂精准完成工件上料、转运等一系列操作,加工设备与机器人协同作业,一派高效智能的生产景象。 【详细】
大国工匠池昭就:三十年磨一剑,毫厘精度铸就广西制造硬核力量
“0.00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15,这是我们模具制造的‘精度底线’。”11月12日上午,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玉柴快速制造基地,刚刚荣膺“大国工匠”称号的池昭就,身着蓝色工装,指尖轻抚一块发动机模具,手中锉刀在金属表面精准游走,演示着独创的 【详细】
匠心筑梦耀八桂!2025年大国工匠(广西)集体主题采访活动启动
11月11日,由自治区总工会主办,广西工人报社承办的2025年大国工匠(广西)集体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来自中央、自治区和相关市级近20家媒体记者,先后深入玉林、柳州、南宁、百色等地,走进企业生产一线,挖掘我区4名新晋大国工匠的闪光故事,彰显产业工人奋斗之美。 【详细】
广西再添4名“大国工匠” 总数达5人彰显技能实力
9月23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启幕。大会正式发布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名单,全国共200人入选,其中广西有4人新晋上榜。截至目前,广西“大国工匠”总数已达5人,展现出我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丰硕成果。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