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庞春妮  浏览: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11月13日上午,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传动件齿轮工厂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螺旋齿轮自动化生产单元的机械臂精准完成工件上料、转运等一系列操作,加工设备与机器人协同作业,一派高效智能的生产景象。

庞淇文正操控一台核心零部件加工设备。庞春妮 摄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传动件公司制造总监、特级技师庞淇文正专注地在变速箱铸件区操控加工中心设备,调试着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变速箱箱壳体的精密部位加工。“以前在普通设备上生产,得靠技能熟练且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去操作设备加工箱体,加工出来的精度和效率较低,现在都是采用数控化和精密设备加工,通过编程调试后,不仅核心零部件加工精度稳定,工人干活也轻松多了。”他指着屏幕上的参数,语气里满是对技术升级的感慨。 

庞淇文介绍螺旋齿轮自动化生产单元。庞春妮 摄

  “以前我们单一操作一台设备,全靠人工用行车吊运零件,完成加工、上下料、清洗等工序,不仅效率低,工作强度也比较辛苦。”在柳工传动件齿轮工厂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庞淇文指着螺旋齿轮自动化生产单元介绍,如今这个单元集成了齿轮加工、清洗、打标、倒角等全流程工序,除了加工设备,还配备了机器人和自动化控制站,“员工只需在控制站操作,机械臂就能自动抓取零件放到设备上加工,完成后再转运至下一个工位,一个人就能搞定多台设备与机器人的联动生产,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他笑着补充,“现在我们不仅要会操作设备,还要掌握机器人操控和设备简单故障处理技能,这也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必备素养。”

  近日,这位深耕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领域15年的匠人,荣获“大国工匠”荣誉称号,用坚守与创新书写着国产核心零部件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跨越篇章。

庞淇文通过仪器精度测量零部件。庞春妮 摄

  从学徒到大师:车间灯光见证的精度蜕变

  2011年,刚从技校毕业的庞淇文怀揣着对机械加工的热爱入职柳工,却瞬间被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生产的复杂性泼了冷水。“学校里的练习件和企业实际生产的变速箱箱体、齿轮等核心零部件天差地别,复杂的工序分工、多样的产品需求让我手足无措。”他回忆道,幸好老师傅一句“数控加工差一丝,产品性能差千里”的叮嘱点醒了他。

  从那天起,车间成了他的课堂,深夜的灯光见证着他与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的“磨合”成长。下班后,别人匆匆离开,他却留在车间反复琢磨核心零部件的工艺流程,研究现场近2000把数控刀具适配不同高强钢、耐磨铸铁等材料的特性,闭眼触摸便能识别刀具类型;休息时,他捧着专业书籍钻研编程技巧,在设备上反复实操练习核心零部件的加工技艺。这份执着让他从生疏的学徒,逐渐成长为能将零件加工精度控制在0.005毫米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12)的技术高手,连续三届蝉联广西数控技能大赛冠军,更成为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加工领域的顶尖人才。

  2022年,公司引进德国进口加工中心设备用于核心零部件生产,陌生的操作系统让众人犯难。庞淇文主动请缨,白天紧跟厂家工程师学习安装调试,晚上回到岗位完成生产任务,两个月内不仅实现多款变速箱核心零部件在该设备上顺利生产,更通过技术优化将生产效率提升33.8%。“工匠不是重复劳作,而是追求极致。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是整机的‘心脏’,精度和可靠性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他始终坚守的信念。  

庞淇文测量核心零部件,确保产品合格。庞春妮 摄

  攻坚破局:啃下核心零部件“卡脖子”硬骨头

  在庞淇文的职业生涯中,攻克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卡脖子”难题是永恒的主题。他带领团队参与实现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等系列整机核心零部件技术自主可控,过程中遭遇的三重难关至今历历在目。“核心零部件多是异形腔体、多油路孔系结构,既要避免深孔加工时的振刀导致粗糙度超标,又要考虑在数控机床上多工序切换间的工艺衔接,还要避免薄壁零件的装夹和加工变形,每一个都是硬骨头。”他解释道,“核心零部件需适配整机重载工况,多用高强钢、耐磨铸铁等特殊材料,初期使用进口刀具加工效率和成本高,尝试国产化刀具时,必须找到兼顾效率与精度的解决方案。更关键的是批量生产的精度控制稳定性,单台设备加工合格不算数,核心零部件对形位公差要求极高,批量生产要稳定达到IT5级精度要求,需要跨团队协同。 ”

  “以前我们只负责制造,参与产品的研发较少。但是研发人员如果考虑不到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得再重新铸胚子,整个周期就非常长。”庞淇文坦言,如今通过打通研发、制造、检测等各环节的协同壁垒,把生产一线的技术经验反向赋能研发设计,极大提升了产品研发与制造周期效率。“现在我们的产品能快速推向市场,抢占市场占有率,正是这种全流程协同创新的成果。”

  庞淇文带领团队建立设备精度台账,配套三坐标测量仪、齿轮检测仪等检测系统,通过加工制造、质量检测、设备维护团队的联动,最终实现核心零部件从“依赖进口”到“自主替代”的跨越,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

  面对市场对国产核心零部件精度的质疑,庞淇文用数据和实践说话。“我们的加工精度能大幅改善齿轮传递误差,噪声更低,而且柳工拥有国家级土方机械试验中心,核心零部件在南极零下45℃极寒环境中,可靠性和动力传输稳定性媲美欧美产品。”他自豪地说,截至目前,他已带领团队参与完成20余项技术创新、攻克了60余项技能攻关、80余项成果转化,为柳工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与制造体系的完善夯实了基础。  

庞淇文介绍核心零部件。庞春妮 摄

  匠心传承:“三现”理念培育产业接班人

  “一枝独秀不是春,一花引来百花开。”从2017年成立创新小组,到如今获评“大国工匠”荣誉称号,庞淇文始终重视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领域的人才培养。他秉持“立足现场、直面现物、解决现实问题”的“三现”理念,将自己15年积累的核心零部件加工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员工。

  “数控加工看着靠程序和设备,但离了‘三现’就是空谈。”庞淇文解释,不到现场,没法察觉机床加工核心零部件时的细微震动,没法发现夹具装夹的隐性偏差;不盯着现物,光看图纸和数据,摸不透工件材质的微观变化,握不准刀具切削时的真实状态;不面对现实,只依赖理论参数,遇到突发的刀具异常、工件微变形,很容易手忙脚乱。

  在数字化生产背景下,车间里的智能机床都带传感器,能实时显示相关信息,还有三维仿真软件能提前模拟核心零部件加工过程,但庞淇文认为这些数字化工具只是辅助,“传感器和仿真软件让‘三现’更精准高效,但现场的‘感官视角’、现物的‘实体视角’、现实的‘问题视角’,永远没法被替代。”如今,他已培养出10余名生产一线技能骨干,其中4人获评“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1人获评“广西技术能手”,5人受聘柳工技能能手,为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庞淇文正在给加工设备更换刀具。庞春妮 摄

  面向未来:领跑电动化转型技术新赛道

  面对工程机械电动化转型的浪潮,庞淇文早已瞄准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新挑战与新机遇。“电机替代内燃机后,变速箱的噪声开始凸显,而且电机转速从传统内燃机的2000转提升到10000转以上,工程机械还要承载大扭矩,原有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和制造经验难以支撑。”他坦言当前的技术难题,但也给出了清晰的应对思路。

  “我们研发团队已着手研究电驱动系统高速齿轮齿面修形控性设计方法,揭示齿面修形参数对传动误差的影响机理;探索高速齿轮滚磨加工协同方法,建立多工艺协同优化模型,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同时开展传动系统动态设计与振动噪声控制研究,构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提出振动控制策略。”谈及未来,庞淇文表示,后续将聚焦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传动系统高精密加工、轻量化材料、智能化生产制造等方向持续攻关。

  “获评‘大国工匠’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11月13日的车间里,看着高速运转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庞淇文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将继续秉持“匠心在于坚守,创新源于热爱”的信念,既做好技术攻关的“领头雁”,也当好工匠精神的“传薪人”,让国产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在全球市场更具竞争力,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贡献更大力量。(庞春妮)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庞春妮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