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7日 来源:贵港日报 作者:张顺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开展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港北区庆丰镇面对贫困人口众多、基础设施简陋、扶贫难度大等难题,找准精准扶贫支点,实现从“贫困样本”到“脱贫样本”的嬗变。

  设施先行

  庆丰镇“十三五”期间有重点扶贫村7个,贫困户1389户,贫困总人口6088人,全镇每15个人中就有1名贫困人口。

  庆丰镇都炉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小河潺潺,良田数千亩,守着优美的生态环境,多年来,该村却一直是港北区重点扶贫村。村民咋就富不起来呢

  “道路坑洼,走路都难。水渠缺修,良田变旱地,这地还咋种得下去,哪有心思搞生产”贫困户覃锡均说出贫困的原因。

  要脱贫,基础设施先行,但要建好不是件小事,钱从哪里来这道坎看似无法跨越。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贫困群众并没有被眼前困难所吓倒。“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在精准扶贫中,该镇贫困群众主动打响了一场村屯基础设施大会战。

  集体力量率先向贫困群众伸出援手。村民每家捐款少的400元,多的近1000元,硬化村道、建人饮、修水利,面对需要占用的土地,没有一户人提出补偿要求。

  “近几年来,全村群众主动捐款近200万元,无偿出让土地面积25亩,开展村屯基础设施建设,但作为一个山区贫困村,这些钱还远远不够。”都炉村支书韦奕晚说。

  如何更好地助推贫困群众一把该镇政府通过整合农业、水利等涉农部门资金,去年以来,投入资金2500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一事一议、生态乡村建设等项目155个,解决了群众资金不足的问题,让特困群众看到了脱贫希望。

  在该镇各村屯,一条条致富的水泥路延伸到农户家中;一股股清澈的溪水,顺着水渠流向绿油油的稻田里;机耕路旁,是一块块种植示范基地。整洁干净的村容村貌,使群众信心更足了。瞄准了精准扶贫这一“靶心”,破解了贫困村发展的“短板”。

  产业支撑

  缺技术、缺资金等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导致贫困的群众近3000人,几乎占全镇贫困人口的一半,如何帮助他们脱贫该镇找准精准扶贫支点,大力发展产业扶贫,使村村有了脱贫样本。

  4月15日,该镇夏里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墙上,挂着一张扶贫项目分布示意图,上面清晰地列出全村26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扶贫规划。种植富硒果蔬、无公害优质谷,养殖生态家禽,发展农家乐等。一个个红色的箭头,将到村、到户的扶贫项目落实到帮扶党员干部身上。

  “我家2.1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还聘请我打工,每天工资收入60元,加上地租和分红,一年收入近2万元。”村民李雁秋说。

  目前,在该镇平坦的田野上,富硒秧苗绿油油的一片。该镇依托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基地等,开展技术指导、帮扶生产资金等,采取“五代一管”的种植模式,在贫困户中发展富硒无公害优质谷优质产业,100余名特困户流转面积1000多亩,发展富硒产业,为贫困户“私人订制”产业发展措施,使屯屯有脱贫样本。

  目前,该镇落实贫困户结队帮扶830户,帮助发展5000多亩富硒无公害优质谷、蔬菜、生态油茶、果蔗等特色农产品,养殖项目9个,惠及贫困人口近2800人。

  “我们把产业发展变成精准扶贫的支点,因户施策,屯屯有脱贫样本,贫困群众加快了脱贫步伐。”该镇副镇长罗仲小说。

  政策兜底

  4月18日,六松村特困户梁炳绍70平方米的新居张灯结彩,他正高兴地给前来道贺的邻居发糖果。镇村干部趁下村走访之机,把被子等生活用品送给他。

  今年53岁的梁炳绍,行走不便,妻子和儿子均身患重病,一家三口人挤在破旧的瓦房里。“去年冬,镇和村干部帮我落实了危房改造,还联系工人帮我修建,现在全家都住上新房子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梁炳绍开心地说。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面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该镇党员干部主动下村入户结“穷亲”,不仅给了群众信心,更让扶贫举措更加精准。

  目前,该镇共为贫困户落实低保政策兜底381户,危房改造72户,使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生活有个保障。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