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台插秧机来回忙碌,一株株秧苗均匀地插进田里。春耕时节,记者在我市农村采访发现,传统的人工精耕细作正被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代替,农民机械化种田程度越来越高。
桂平市西山镇福山村种粮大户李文照今年种植水稻600多亩。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600多亩地,统一育秧、统一插秧,最快1天可以完成播种,节省下来的时间和人工的费用,每亩水田可降低成本三四十元,一年就能节省费用两万多元。
“面朝黄土背朝天,手把青秧插满田”曾是农民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我市改变传统农耕模式,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农民种田更轻松了。不少农民笑称,以往种田要穿水鞋,现在穿着皮鞋也能下田干活了。
桂平市石龙镇新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从2008年开始,该村组建了永和农机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投资入股或农机等实物入股的方式让农户成为农业合作社的股东,将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实施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市场化的生产经营,全村现在拥有400台插秧机、1700台耙田机、32台收割机。今年春,该村建起了全机械化的育秧基地,真正实现了从育苗、插秧、施肥、收获、运输、烘干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合作社以订单作业、合同作业的营运方式,不但保证了合作社作业收入,而且使周边乡镇的农民也吃下“定心丸”,不用担心农忙找不到机械而耽误庄稼收种。
“合作社不但方便群众,我们社员也受惠不少,跟着合作社有饭吃。”提起农机合作社的好处,石龙镇新村村民莫华德笑得一脸灿烂。今年3月份,莫华德在当地的农业机械服务站里交了5万块钱的订金,订购新型的收割机,等到今年夏季水稻收获的时候,他就可以开着新的收割机驰骋在丰收的稻田里了。现在他拥有两台插秧机、三台耙田机、两台收割机。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八步区]种田成职业 农民也风光
八步区信都镇北联村村民沈利成在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通过承包土地,购买农机,搞起了专业化粮食生产,依靠科技致富,成了全国种粮大户。去年,沈利成承包了450多亩地种粮食,年纯收入16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型职业农民 【详细】
杨秀勇:返乡种田七 领乡亲致富
近日,在凌云县加尤镇杂福村陇矮屯田七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平整土地,打桩搭棚,盖遮阳网,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其中一名身材微胖的30出头的男子,跑前忙后地指导工人干活,他就是杨秀勇。 【详细】
[钦南区]种田“打擂台”晚稻超早稻
晚稻开镰之际,钦州市钦南区那蒙镇平福村种粮户老陆看着沉甸甸的稻穗,对实现亩产800公斤信心满满。2012年他家晚稻亩产仅400公斤左右,2013年参加水稻高产“擂台赛”,晚稻亩产一下子提高到700多公斤。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