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 来源:左江日报 作者:吴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些论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为天等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指明了方向。本人认为,作为后发展地区的天等县,要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际,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生态兴县、生态优先意识,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加力推进生态立县,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加快建设广西山区强县。

  加力推进生态经济建设,打造绿色宜居家园

  生态产业是生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赢目标的有效载体。天等县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必须在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建设上下功夫,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家园。一是着力发展生态工业。实施“绿色工业”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建立与生态相适应的工业。抓工业园区建设,把推进工业园区作为全县生态工业发展的着力点,结合高速路连接线贯通园区和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优势,实施园区提质升级。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园区大道暨进城大道建设,加快标准厂房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各种配套管理服务措施,引导更多的企业入驻园区;抓技改提升,支持和强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进和污染治理,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保护环境。重点抓好宏峰锰业有限公司矿热炉及水处理节能技术造项目建设。督促其他企业上节能环保设施,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抓项目引进,严格把关,禁止高污染企业进入,着力引进低能耗、高科技、环保型工业企业。二是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着手实施桃永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鼓励做大洪岭村伏农屯指天椒种植示范基地、洞宁农场等“双高”糖料蔗生产基地、桃永村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宁干乡千亩连片栀子花种植示范基地等;引导土地流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主要是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鼓励、扶持社会能人、返乡创业人员从事职业农民,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成片规模开发,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多层次循环利用,探索循环经济模式,推进农业向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高效生态农业园,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培育特色农业品牌;加快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引进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现生态农产品生产、配送销售一体化,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产销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三是深入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坚持实施重点工程、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并举,突出把林业建设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美丽天等”、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封山育林等绿化项目建设,按质按量完成每年种植30万株珍贵树种工作任务,加快推进村屯绿化造林建设进程。推广多年探索形成的具有天等特色的造林模式,如任豆树与肥牛树混交、甜竹与柚木混交、任豆树与牧草混交、任豆树与中草药混交、肥牛树与牧草混交等不同造林模式,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不断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全面提高生态沼气池入户率,减少薪柴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农村沼气池入户率达90%以上。

  加力实施环境综合治理,打造“文明和谐小椒乡”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构建生态宜居环境,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天等县重点打造“生态休闲养生胜地”的首要举措。立足天等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际,通过开展石漠化治理工程、扶贫开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深入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整合发改、林业、农业、水利、畜牧等部门项目和资金,合力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主要实施退耕还林、基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加快推进天等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进程,实现综合治理的整体效应。二是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利用扶贫资金加大石漠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解决当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及生产条件落后等问题。扶持和壮大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珍优树种,推广林药模式、林禽模式、林畜模式等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引导农民外出务工,转移石漠化地区的劳动力,减少人对石漠化地区资源的依赖,加快恢复生态。三是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巩固和深化“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抓好“三清洁”工作,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及卫生环境的整治,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好县城和乡镇环境综合治理,开展集贸市场综合整治,取缔占道经营、乱摆乱卖、乱停乱放的现象,整治规范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秩序和道路交通秩序,努力打造“文明和谐小椒乡”。

  加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山庄型”休闲养生胜地

  借力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区及荣获“中国长寿之乡”的优势,多方争取,积极筹措资金,加紧推进生态养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山庄型”休闲养生胜地,加速推进山区强县建设。一是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项目

  建设。围绕打造“生态养生旅游胜地”的目标,全面推进丽川文化森林公园、派替湖民族风情小镇、天等郊野公园暨黎亮生态园、古棣壮寨风情园、百灵岩、安宁洞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主动融入崇左市“五个100公里”重点旅游线,借助德天跨国大瀑布和通灵大峡谷景区的客源优势,实现与大新县、靖西县的共性开发和互补发展,拓宽旅游产业的合作领域和空间。二是大力推进旅游交通路网建设。加快推进"241"交通工程,即建设崇左至靖西高速公路(天等段)和隆安经天等至硕龙2条高速公路,修建天等至隆安、天等至德保、天等至田东、崇左至靖西高速公路福新出口至天等连接线等4条二级公路,以及一批农村公路。不断完善交通路网,为当地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促农增收脱贫打下良好基础。三是着力培植“旅游城镇”人文环境。加大投入完善县城及旅游景区美化、绿化、亮化。加强做好城区道路、休闲广场、丽川河道及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结合创建自治区文明县城契机,大力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主题系列活动,加强开展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及文明礼仪全民培训。统筹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动员“五老”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红领巾志愿者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充分展示“寿乡”天等人民文明有礼、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为培植“旅游城镇”、加快发展旅游业打好基础。

  加力生态民俗文化建设,打造“寿乡”文化品牌

  传统生态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县域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天等县要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生态民俗文化建设,倾力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寿乡”文化品牌,助推生态经济建设进程。一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发挥壮族“打榔舞”传承基地的作用,开设壮族歌舞等壮乡文化兴趣班,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负责收集、编排演义壮乡文化的歌曲或舞曲;博物馆负责收藏体现壮乡特色民族文化的艺术品,并定期进行臧品交流展示。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力推荐天等壮乡民俗文化。二是精心打造特色民俗文化名片。深入挖掘“指天椒节”、“打榔舞”、“拜囊海”“霜降节”“喊泉纳福节”“龙垌节”“三月三”歌节等民间民俗节庆活动,倾心打造“寿乡”天等节庆文化品牌;将本地民俗奇葩编成系统的文艺节目,用依语押字编制一批天等民俗歌曲,依托区内知名文化公司、文艺院团,展示及演艺天等壮乡本土民族风情。三是做实做足传统生态民俗文化宣传“文章”。要在国内知名报刊媒体上加大宣传推介天等丰富独特的人文民俗、自然资源,积极邀请中央级、自治区级电视媒体到天等拍摄壮乡特色民俗文化专题片,着力提升天等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展环保知识“六进”活动等,多途径、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知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作者系中共天等县委书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