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6日 来源:柳州日报 作者:不详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中共融水县委书记 梁日春

  近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同志在柳州调研发表讲话中谈到,柳州要成为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示范城市,应当“大力发展有潜力的优势产业,打造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产业配套意识,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用刘奇葆同志的讲话精神来指导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各项工作,核心内容就是加快优势资源的转化,以县域工业为龙头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一,抓住乘势而上转化优势资源的良好机遇。融水是一个资源大县:全县土地面积达4663平方公里,位列广西县级第二;年产杉木15万立方米、毛竹250万根以上,素有“杉木王国”、“毛竹之乡”之称,其中杉木储量位列全国县级第二;蕴藏有开采价值的钨、锡、金、铜、铁等矿石23种,有可开发水电资源50多万千瓦:此外,融水还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生物工程资源等等。

  过去,由于投资不足等原因,融水的基础设施落后,资源优势未能较好地转化经济优势、比较优势。行政区划调整划入柳州市管辖以后,融水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获得柳州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倾斜支持,全县资源优势转化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盘子"大了起来、活了起来。2005年,融水获得了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今年9月起,在可用财力加大的条件下,全县财政供养的干部、职工人均每月增发适当生活补助300元以上,村干、村医、农村兽医员补助也适当增加。目前,全县干部群众用好用足政策、大胆接纳外来投资、主动接受柳州工业辐射的观念不断增强,融水转化优势资源政策条件良好、内在动力强劲。要切实抓住这一机遇,继续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保持加快改革、扩大开放的局面,营造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的良好环境。

  第二,明确优势资源转化目标,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扩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提高人人民生活水平。“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10年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2010年达到2.5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水电工业方面,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开发水电资源,力争2010年全县水电新装机总容量4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5亿千瓦时以上。

  第三,走水电工业、竹木工业集群发展道路,昂起县域工业龙头,带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做好引资发电、引资聚电、引资用电文章,打造"水电强县"。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县内输变电线路建设,建立全县小水电互联网,延长水电产业链。利用丰富的电力带动矿产资源开发,促进竹木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做强做大细木工板、毛竹、甘蔗、水果、茶叶、桑蚕、药材等区域型特色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改造传统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在竹木加工领域坚持“宁大勿小,宁精勿粗”原则,实行以奖代补扶优助强政策,淘汰粗放型加工企业。刘奇葆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园区经济,使之成为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根据这一精神,县内和睦工业区要坚持边建设边招商,以项目促招商,以招商促建设,将其建成招商引资、工业集聚、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工业经济园区。发挥产业集聚、辐射作用,全面提升融水镇、和睦镇、三防镇、怀宝镇、洞头乡等中心城镇、重点集镇的综合服务功能。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方向,依托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积极发展资源经济、配套经济、劳务经济。

  第四,以旅游业为龙头,打造“旅游名县”。按照“整合资源、融入文化、打造品牌、建设精品、形成网络”的发展要求,把融水民俗风情旅游融入桂林大旅游圈。充分利用全区实施“1十10”工程,建设好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最近自治区旅游专家评审通过的《柳州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对融水旅游的定位是:以元宝山-贝江风情旅游区为龙头,县城综合旅游区、九万大山疗养度假观光区为两翼,其他旅游区为重要补充,打造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两大品牌为重点,集观光、疗养、生态旅游等一体的综合性区域性旅游目的地。要依据这一规划,做好实施重大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同时,加强旅游宣传,打造“风情融水、神奇苗山”旅游品牌。2010年,力争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达到4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6亿元。

  第五,走“科教兴县”道路,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切实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民族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和发展高中、职业教育。力争“十一五”期间每年高中在校生人数达到5800人以上,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200人以上,大面积提高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的能力。围绕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壮大产业化农业,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力。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吸纳就业能量,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引导劳动力技能培训与就业“订单化”,每年转移农业劳动力新增9000人以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