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10日 来源:玉林电视台 作者:韩壮林,陈津远,谭丽莹,实习 王丹,杨雪勇,李华龙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博白县大力保护、传承地方特色文化,通过引入市场经济原则,帮助地方特色文化推陈出新,打响品牌,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博白县是客家大县,有着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底蕴。在县域内,王力、朱锡昂等名人故居以及各种历史文化场馆数量较多,杂技、采茶戏等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深受百姓认可。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传统民间艺术遇到了发展的困境。

  博白县采茶剧团团长 刘雨壹

  ——我们桂南采茶戏在(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代,这个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因为当时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演员骨干都下海,走失了很多这方面的人才。所以说基本上我们桂南采茶戏在这个阶段,已经是走到了非常低谷的一个进程。

  民间文化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民间艺术团体走出困境,博白县文化部门依托乡镇文化站积极开展业务培训、组织文艺演出,同时引入市场经济原则,科学扶持特色文化艺术的发展。

  有着六十年历史的博白县杂技团,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走出了当年的困境。如今,杂技团以树立精品,打造品牌为目标,对每一个节目都精雕细琢,以期适应市场的需求。

  博白县杂技团演员 谢美存

  ——刚才我训练的那个节目叫做双人皮条,我们练了有半年的时间了,但是我们练得还不够好,因为这个节目的它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来磨练,才能把它的形状基本上完善起来,然后才可以表演到最好.这样子观众看得比较舒心.

  博白县杂技团杂技部副部长 黎玉华

  ——现在的经济效益比2000年的经济效益稍微要翻两番,因为我们跟海外的这种演艺团体合作,这个年增长率增长了30%.

  实习记者 王丹

  ——各位观众,在我身后陈列的就是博白县杂技团近几年来的荣誉证书了,其中不缺乏有全区和全国的各种重要奖项,那最引人注意的就数我手边的这一份2009年7月19号的加拿大埃德蒙顿日报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日报的头版中呢有这样一幅清晰的大幅照片,照片记录的是博白县杂技团在加拿大演出时的盛况,报道中称,杂技演员们的表演既美观又让人赞叹.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展现给了海外的观众.那么通过近几年来市场化的运作,博白县杂技团的演出足迹更是踏遍了欧洲、美洲、亚洲的20多个国家,将博白县的地方特色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舞台.

  传统文艺团体通过市场机制不断发展壮大,又将更优秀的文化精品回馈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博白县采茶剧团团长 刘雨壹

  ——我们将来还要把这一个表演的程式,把这个舞台,把这个桂南采茶戏的表演更加地发展繁荣壮大下去。让我们广大的农民群众,或者是我们这个客家人,或者乃至我们海内外的观众都能够享受到我们这方面的表演。

  近年来,博白县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等活动,成立了80多个民间桂南采茶剧团,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目前,博白县文化部门正积极打造“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杂技之乡”的品牌,不断推进全县文化产业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筑造坚实的基础。

  博白县文化和体育局副局长 朱剑锋

  ——近年来,博白县围绕全面打造“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杂技之乡”的品牌,不断推进全县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成立专门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保护单位;二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大力打造艺术精品。特别是杂技团经常出国演出,是玉林乃至整个广西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块品牌;三是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全县共有100多支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常年开展演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市场的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