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家晒布,共享天伦之乐。
为百褶裙设计图案是一项脑力活。
白裤少女跳起猴棍舞迎接宾客的到来。
打陀螺是白裤瑶人最喜爱的运动之一。
众人同奏牛角号。
用粘膏染的布不易褪色,是制作白裤瑶服饰唯一的染料。
白裤瑶人独特的打铜鼓。
距离南丹县城30多公里的里湖、八圩乡,长年居住着一个独特的民族——白裤瑶。据介绍,白裤瑶是瑶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支系,如今只有约3万人口,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在与自然环境搏斗的艰难生活中,其已发展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山地民族,创造了婚俗、葬礼、服饰等各种独特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外界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近日,记者走进这座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一探他们的生产生活风俗。
广西境内的瑶族支系多,而外界对瑶族人的辨识,更多的是看服饰。白裤瑶与其他瑶族支系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男人终生穿白裤,女人不离百褶裙”的衣着习惯。白裤瑶妇女精于纺织,至今仍保留着一套完整的手工制作技术。而往往做成一件衣服,从头到尾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前后花费几个月时间。记者采访期间,有幸见到了当地服饰制作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蜡染。白裤瑶人所用的染料是从一种独特的树木里提取,当地人称它作“粘膏树”,粘膏树不需要精心培育,反而要年年用钢刀和利斧砍凿,才会越长越大,分泌的粘液才会越多,而这种粘液经过熬炼,就变成白裤瑶人用以绘制服装的染料——粘膏。经过描图、染色、脱蜡后所成的布匹,要挂在室外进行晾晒。
当地人告诉我们,除了白裤和百褶裙,在白裤瑶的民族文化里,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是铜鼓,已有上千年历史。在瑶山人眼里,每一面铜鼓都是有生命的,它们被当成家族中的一名重要成员,珍藏在瑶族长老或寨主家里,属于整个家族所有,而每一面铜鼓都有属于自己响亮的名字。在战争年代,瑶族祖先把铜鼓作为战鼓使用,现在的铜鼓已成为每年秋后农闲时节为庆祝五谷丰登或重要节日的重要道具。当族里有喜事,或是节庆日,当地人就会表演铜鼓舞,届时,整个族里将会鼓锣喧天,人们穿戴一新,白裤与百褶裙相互映衬着,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随着瑶族生态博物馆的建成,铜鼓展示已被外界更多人所了解。如今,众人敲响铜鼓舞已成为白裤瑶人最热情的迎宾方式。同时,也成为青年男女相见谈情说爱的机会。
当我们离开瑶寨远处,那古老响彻云霄的铜鼓声仍在心中回荡,这是一个憨厚、朴实、勤劳、勇敢的民族,他们固守着这片土地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环江可爱移民新村博物馆展览的今昔对比物件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扶贫攻坚的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为了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4月27—28日,自治区在河池市召开了全区扶贫生态移民现场推进会。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先后实地参观了大化瑶族自治县生态民族新城,都安瑶族自治县农民进城创业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 【详细】
新仫佬族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客
11月22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新仫佬族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这对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传承民族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加快文化罗城建设步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详细】
容县:沙田柚博物馆开馆暨首条沙田柚包装项目建成投产
11月1日,容县沙田柚博物馆开馆暨沙田柚包装项目建成投产。该项目由容县锦香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包括沙田柚发展史及沙田柚的种植、食用等文化,成为容县沙田柚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发展开了先导。投资300万元引进年产15000吨沙田柚鲜果的自动化包装生产线,沙田柚鲜果经 【详细】
[南丹县]白裤瑶风情引来过万游客
“今天的游客不少于1万人,白裤瑶风情游一炮打响了!”10月1日17时,南丹县旅游局局长李希文面对记者笑逐颜开。当天,位于该县里湖瑶族乡的“歌娅思谷——中国白裤瑶民俗风情园”开门迎客,独特而神秘的民俗风情吸引了区内外上万游客。 【详细】
恭城:瑶族博物馆即将建成
近日,施工人员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山寨项目主体建筑工程——— 瑶族博物馆(盘王殿)外围平整场地。该项目作为恭城文化旅游项目之一,是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点项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96亿元,瑶族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内部装修已基本完成,计划年内举行开馆仪式。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