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伴着一阵阵抑扬顿挫的吟唱,那坡县达腊彝寨竹枝宫前,白彝族人在腊摩(大祭师)、萨南(二祭师)的带领下一遍遍地重温先民迁徙的艰苦生活和与外敌作战的英勇,然后在麻公巴(战时将领的化身)的带领下,来到跳弓场,伴随着阵阵悠扬的芦笙声和激越的铜鼓声,围绕金竹丛,载歌载舞,先后跳起了五笙舞、铜鼓舞、花扇舞,玩起了先民御敌场景的跳闸门、跨断桥等游戏。欢声笑语响彻彝寨、萦绕在崇山峻岭间,经久不息……这就是那坡县达腊屯的白彝族在庆祝他们古老而特有的跳弓节。
走进达腊屯,一片片茂密的金竹林迎面而来。相传古时候,白彝族在与外敌抵抗战斗中被围困于山中,弹尽粮绝之时,白彝族人挖竹笋充饥,并利用身边的金竹,制成各种气镖、长矛、弓箭等兵器,最终击退敌军获得了胜利。于是,白彝族人认为是祖先显灵,让金竹林挽救了他们的民族。从此以后,白彝族人广种金竹,金竹也成为了白彝族人特有的吉祥物。
那坡的彝族是外来民族,相传是由昆仑山脉迁徙而来,途径洱海、凉山、大理,最后在广西那坡县定居。那坡县的白彝族聚居在达腊、念毕、者祥、坡五等村屯,人口不足2000人。而达腊屯,坐落在滇桂边界海拔800米的巴当山上,距县城14.5公里,是目前那坡县最大的白彝族聚居地。千年的游牧迁徙,多年战事磨练,白彝族人民磨练出了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意志,同时也形成了古朴浓厚的历史文化,最终涌现了如金竹、铜鼓、葫芦笙(五笙)、三角帽、迎祖菜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载体。
每当提起金竹、葫芦笙以及神奇的高山,彝族的乡亲们就会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谈论起本族先民艰难的迁徙历史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以鼓舞后人斗志,建设美丽新家园。
记者 黄耀高 杨素颜/摄影报道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乐游广西三月三 风情八桂大狂欢
“天下风情何其多,岭南广西一大箩”,广西,壮族的故乡,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涵盖了“唱、跳、吹、斗、踩”五大特色,由壮歌为代表的壮民族文化艺术符号,是“壮乡”广西的象征 【详细】
[融水县]“风情苗乡”旅游收入翻倍
据旅游部门统计,春节黄金周期间,融水苗族自治县共接待游客25.04万人次,同比增长54.28%;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134.19%。 【详细】
上林县民族风情水街开工
近日,上林县民族风情水街开工建设,将打造为集休闲、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详细】
那坡改扩建念毕彝族风情园
2014年12月,那坡县民族局投入14万元对念毕屯旧跳弓场进行改扩建,把原有狭窄的跳弓场改造成宽敞的风情园,为保护和不断挖掘利用原生态彝族歌舞提供了有利条件。 【详细】
瑶族服饰:千针万线绣出民族风情
12月8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龙胜瑶族服饰以其精湛的手工艺和文化底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那么,瑶族服饰为何可以入选?它有哪些特色与魅力?12月18日,笔者走进该县龙脊镇小寨村,探访村民们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