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新模式 ——增城模式 区域经济因资源秉赋、区位人文、发展基础等条件不同而呈现出非均衡发展规律。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为了进行区域统筹发展,国家将国土空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对一些县域内发展条件差异性大的县(市),也可以借鉴主体功能区的方法,进行县域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在名称上不一定非要一样,在数量上不一定非要看齐,做好县域经济的空间科学布局,可持续发展,统筹发展,科学发展。 增城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将增城市划分出三个主体功能区,并以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和城镇布局的优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一条发展方式显著的“增城模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增城模式的成功在于,创造性利用主体功能区的思路,比较早地,适时地制定规划,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清晰的发展思路、科学的发展定位,还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并落实到位。现在有些县(市)也进行有关区域定位,但不能做到贯彻落实,非常遗憾。增城市在区域功能布局上,按照与国际化接轨的理念,将增城的发展与整个珠三角乃至全省的发展格局、发展趋势紧密相联,实现差异发展和优势互补,将全市划分为南中北“三大功能圈”,推动形成各有特色的三大主体功能区,促进南中北地区互补互动协调发展。 不断探索和完善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来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为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模式。 广州增城市规划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的实践与探索 增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是广州市所辖的县级市,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下辖6镇3街,户籍人口81.06万。近年来,我市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及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将我市南部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化区,中部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产业城,北部定位为限制开发的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区,以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和城镇布局的优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321.39亿元,是2000年的2.3倍,“十五”期间(下同)年均增长14.08%;财政总收入46.15亿元,是2000年的6倍,年均增长34.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06亿元,是2000年的4.2倍,年均增长27.76%。2007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410亿元,比2006年增长18.1%,人均生产总值6878美元,增长16.1%;工业总产值862.25亿元,增长23.54%;财政总收入77.22亿元,增长67.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66亿元,增长28.63%;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增城从第一届的31位跃升到第七届的15位,并连续五年居广东省首位。先后荣获联合国“世界和谐城市提名奖”、“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科技先进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市)”等称号。 一、因地制宜,科学分区 我市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建设是随着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增城过去发展方式的总结、反思而逐步形成并大力推进的。过去由于缺乏科学规划指引,无序发展的现象一度较为突出,一些在全国很多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工业处处冒烟,企业散小乱,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等在增城都有所表现。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实现一个地区的科学发展,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立足长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跳出增城谋划发展增城,坚持打基础,造环境,重诚信,抓服务,严管理,努力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我们认为要实现一个地区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关键是:发展目标要明确,发展思路要清晰,发展定位要科学,措施要具体,落实要到位。在发展目标上,努力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在发展定位上,大力推进广州东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穗(广州)东中心、生态旅游示范区和都市农业基地的建设。在城镇布局上,努力形成“两城”(增城市区、新塘城区)、“三中心”(石滩、中新、派潭等中心镇)五大组团的发展格局。在区域功能布局上,按照与国际化接轨的理念,将增城的发展与整个珠三角乃至全省的发展格局、发展趋势紧密相联,实现差异发展和优势互补,将全市划分为南中北“三大功能圈”,推动形成各有特色的三大主体功能区,促进南中北地区互补互动协调发展。 增城南部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发达,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莞市紧密相连,毗邻深圳和港澳。是珠三角经济大动脉广(广州)—东(东莞)—深(深圳)黄金走廊的后发地区,是广州东部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州实施“东进”战略的主战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城镇配套设施,有大片可供开发的丘陵地,投资成本低,工业承载力较好。据此,把南部定为重点开发区,以新塘为龙头,按照国家级创新产业园区的标准高起点开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埔区实现道路对接,产业互补,招商互动,做强做大我市的先进制造业,打造广州乃至广东省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中部地区(增城市区)环境优美,是我市南部和广州、东莞的后花园,是广州的城市副中心,也是全市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具有集聚本市及承接广州、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分流人口的效应,在产业发展上要与周边地区实现错位互补发展,为周边地区发展大生产,搞好配套大生活。据此,把中部定为优化开发区,以增城市区为核心,营造适宜创业和生活居住的优美环境,创建文化产业城,打造国际化会议休闲胜地,推动形成城市生活圈。 北部地区以山区为主,好山好水加田园风光,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生态旅游和都市农业前景广阔。与从化、博罗、龙门相接,生态资源好,可实现四县(市)互动,共同打造广州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和生态旅游区。与河源、惠州相邻,也切合广东东部生态带的布局,是珠三角地区难得的翡翠绿洲,一小时车程范围内拥有数千万的旅游人口。据此,把北部定为限制开发区,以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整合派潭、小楼、正果三镇等800多平方公里的生态和人文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国际化乡村生态大公园,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会议休闲经济,形成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 二、规划引导,有序推进 明确了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后,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协同推进”的思路,让主体功能区建设从设想变成现实。 (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为使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的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认真抓好“三划”(一是超前策划,二是科学规划,三是有重点有计划),严格把好“三关”(规划关、环保关和安全生产关),做到“三个结合”(群众的呼声、领导的思路、专家的意见),坚持“三师”(工程师、经济师、律师)而行,先后组织举办了增城科学发展论坛、增城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评审会、增城市绿色经济论坛等专题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高起点编制了《增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增城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广州增城片区发展规划》,以规划的形式确立了三大功能区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别制定了《广州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总体规划》(南部)、《增城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中部)、《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北部)及相关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并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推进功能区建设。 在规划的指引下,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梯度发展的原则,建设各类主体功能区。相对而言,增城南部基础好、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开发见效快。因此,我们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大力实施“南部带动”和“中心城镇带动”战略,将有限的资金、资源率先投放在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南部地区,做大做强南部先进制造业,养好“会下蛋的母鸡”,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带动中北部的发展。以新塘为龙头,以南部为主战场,紧紧抓住广州大力培育壮大汽车产业的有利时机,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了广州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新塘环保工业园等工业集聚区,既集中发展了汽车及其零部件、高新技术等产业,又提升了牛仔休闲服装产业,引进了广州本田、五羊本田、福耀玻璃等生产力骨干项目,培育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和牛仔休闲服装三大支柱产业。 经过几年努力,南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具备了南部反哺北部、工业反哺生态的能力。我们逐年加大了对中北部的投入力度,加快中、北两大功能区的建设。中部作为优化发展的主要区域,努力打造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百花盛开、文化繁荣的广州市周边最美丽的文化产业城。一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22平方公里的新城市中心“南移”,城区规划面积由2004年的32.52平方公里扩大至目前的52.65平方公里,提高城区的承载能力。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兴建了增城广场、体育广场、挂绿广场、增城公园、蕉石岭森林公园、荔枝文化公园以及荔城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公共市政工程,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同时,大力提升教育、卫生、体育、社区等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市政府投入30多亿元,狠抓基础教育,集中在城区创办了一批优质规范学校,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教师,引导社会资金投资19.7亿元办起了6所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达到了3万人,成功创建了广东省教育强市,通过城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增强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加大生活环境整治和建设力度,积极实施绿化美化工程,仅2007年上半年就投入植树绿化资金1亿多元,城区人均绿化面积增至15.1平方米;策划建设了荔城碧桂园、锦绣御景园等大型新社区,切实加强平安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节庆效应”,每年举办群众广泛参与、高品位的广场音乐文化节,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的节目到增城演出,提升增城的文化品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活与消费环境,引导本市人口到城区置业安居,吸引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市民到增城消费和休闲度假,发展城市经济。 北部牢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营造绿水青山,发展金山银山。2001年以来明确把北部地区定为不发展工业的生态保护区,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总体规划、重点保护、科学开发、市场运作、高效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变单一效益为综合效益,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变扶贫输血为创业致富,实施安居整治工程大行动,努力营造国际化乡村生态大公园。白水仙瀑、金叶子酒店、大丰门漂流、锦绣温泉城、小楼人家、正果湖心岛等一批生态旅游和都市农业项目,有的已经投入运营,有的正在加紧建设,旅游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建设了一批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基地,增城菜心、增城荔枝、增城丝苗米等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名优农产品,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这样,既加快发展了经济,又有效保护了生态和环境,也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让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了新的出路。 (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政府把关和引导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实现政府和市场“两轮驱动”。 一是严格把好产业发展规划关。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研究提出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在南部重点开发区域,发展以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改造传统的牛仔服装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在中部优化开发区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增强城市承载和聚集能力,引导邻近镇村、周边人口向中部城区集中;在北部限制开发区域,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发展以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坚决不发展工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进入。 在南部对于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企业和项目,大力给予扶持。目前,全市年产值超过30亿的项目就有20个。比如,上市公司福耀玻璃有意落户汽车产业基地,市领导专门组团到该公司总部实地考察,综合评价后,我们认为该项目投资密度大、产出效益好、劳动力素质高、无污染,符合南部发展汽车产业的规划,于是马上签约,并大力扶持。该项目用地只有300多亩,预计每年实现工业产值30多个亿,用工2000余人,80%是大学生,实现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双效益。 近年来,在主体功能区的产业规划指引下,我们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整合和实施关停并转后腾出来的发展空间,并参照和对比设立形式、股权构成、市场份额、税费贡献、资源环境效益等核心指标,先后引进了一批符合各主体功能区产业规划要求的优质项目,如南部引进了广本增城工厂、五羊—本田摩托车,中部引进了荔城碧桂园、锦绣御景苑等项目,北部引进了金叶子度假酒店、大丰门漂流、白水仙瀑景区等旅游项目。 对于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予以拒绝和调整。有一个投资十多亿的有色金属生产项目,是一个好项目,原拟看好北部的小楼镇,但不符合北部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规划,小楼镇自觉服从主体功能区发展大局,将其引入到南部宁西工业园。对于三大主体功能区中原有的不符合主体功能区产业规划要求的企业,通过关、停、并、转或“退二进三”等方式,坚决予以逐步淘汰或转产。近年来,关闭了100多家水泥厂、97家洗漂印染企业、200多家采石采砂场和10多家电镀厂。 二是抓好培育和引导。通过策划一系列富有实效的招商、文化与旅游活动,创立品牌,增强投资吸引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近年来,策划推出了“广州东部板块”概念,举办了广州东部板块投资推介会、新塘国际牛仔服装节、“新穗东新增城”先进制造业招商会等大型活动,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能耗低、占地少、劳动力素质高、效益好的优质项目落户到南部,使南部地区快速成为了我市的经济增长极;策划举办了广场音乐文化节、摇滚音乐节、增城挂绿荔枝拍卖会、名家名画拍卖会、荔枝文化旅游节等富有实效的节庆活动,搭建了拉动城市消费的平台,培育引导了消费,带动了商业、房地产业、酒店会议休闲产业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了强力拉动周边地区消费的目标;策划举办了登山旅游节、广州增城菜心节、万人驾车游增城、会议休闲产业招商会等活动,打响了荔乡仙境生态健康游及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了生态旅游业和都市农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了生态旅游和都市农业同步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大胆策划、科学规划,以有限的财政资金为杠杆,政府资金先行启动,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实现“借鸡生蛋”,破解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管理等难题,更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碧桂园凤凰城原地块因拖欠农民征地款等各种债务10多亿元被长期闲置,2001年引进了碧桂园公司,既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又盘活了土地,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仅2006年,碧桂园凤凰城项目的税费贡献就达8亿多元。增城广场、挂绿广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大市政设施,都是政府运用市场的手段,通过招商引资、商场换广场、企业捐助、BOT等方式建成的。在发展北部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政府主要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大环境,其余则交由企业投入建设和经营。如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交由广之旅进行经营的成功做法就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典型,最终实现了政府与企业的双赢。近两年,市财政仅投入2亿多带动了10倍以上的资金投入到三大主体功能区的基础建设。 (三)龙头带动,协同推进。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我们注重突出重点,培育龙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南部以广州东部汽车产业基地为龙头推动工业组团集聚发展。就在南部工业区也规划建设了5万多亩的南香山森林公园,保留了万亩荔枝林,作为工业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努力建设新型工业化集聚区,提高了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几年来,共投入资金5亿多元进行汽车产业基地建设,招商引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共引进项目30多个,投资总额超100亿元,预计产值可达1000亿元。中部以新城市中心建设为龙头,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城。以新城市中心南移为重点,大力推进增城广场周边的文化产业设施和增江一河两岸建设,以广场公园为载体,以音乐文化为特色,逐步把“广场音乐文化节”等活动推向市场,打响广场音乐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增江西岸长达八公里规划建设星级酒店群形成国际化会议休闲中心等工作有序进行。我们正按照建设国际化文化产业城的目标,加快推进增江一河两岸工程,带动整个中部城区的发展。北部以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为龙头,打造800多平方公里的国际化乡村生态大公园。推动形成“一江(增江)两道(增派公路、增正公路)五点(荔城、白水寨、何仙姑景区、湖心岛、小楼人家)”的旅游格局。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对外开放仅一年多,已成为广东省内旅游热点之一,被评为广东省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仅2007年白水仙瀑景区游客就超过60万人次,预计2007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可达300万人次,增长50%左右,3年来年均增长42.4%,北部山区生态旅游集群发展势头迅猛。 为了适应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需要,我们注重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转移农民到中南部就业安居,减少农民,腾出空间,更好地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通过订单式、定向式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汽车驾驶、电工、烹饪、美容美发等专业技能的免费培训和推荐就业,为南部工业区提供了大量的产业工人,2002年以来,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3.9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87%,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624元,比上年增长16.57%。在北部生态旅游区的工作人员90%也是本地农民,仅在白水寨景区就有约1700名村民就业。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三、统筹兼顾,机制保障 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各功能分区的发展需求,科学配置各类资源,尤其是要保障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各主体功能区真正实现互补互动发展。为此,我市从资源配置、利益补偿、绩效考核等方面着手,建立起促进各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制度安排,确保主体功能区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一)完善组织保证机制。强化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将干部队伍建设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我为增城争光,增城以我为荣”开展干事创业主题活动,要求全市干部努力做到“博学善思练就一身本领,干事创业造福一方百姓,廉洁自律保己一生平安”。坚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干部,重点考察干部的能力、经历、公信力、学历和发展潜力,将一批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干事创业、成绩突出的干部提拔到重要岗位。注重结合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定位,科学选配好各镇街班子,统筹调配专业对口干部,在南部镇和中部镇街班子中侧重配备了工商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等专业的干部;在北部3个镇班子中侧重配备了接受过旅游专业、农学类专业高等学院教育的干部,这为推动我市南、中、北三大经济圈的形成和科学协调发展打下了组织基础。 (二)建立资源配置机制。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在财政投向、土地资源等方面实行有针对性的配置,实现各类资源在各主体功能区的有效配置,确保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化。在空间资源配置方面,于2004年对全市镇级行政区划设置进行全面整合,把原来的15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新塘是五镇合一,石滩和中新分别是三镇合一,扩大了这三个南部中心镇的面积,拓宽了发展空间,优化了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和产业发展布局。我市划定南中北功能分区,打破了镇街区域界限,如南部功能区也包含了处于中部的中新镇和朱村街的一部分,而北部功能区也包含了中部荔城等三个街道的部分区域。由市一级统筹区域发展布局,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协调发展。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工业建设用地向南部集中,推动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农田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向北部集中,促进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集聚发展。对属于重点开发的南部地区实行用地倾斜,2004年以来,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南部三镇占了94.4%,促进南部加强工业基地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的承载力。在财政投向方面,进行分类投入:南部重点投向工业基地以及与工业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业承载能力,如支持工业基地发展方面,自2006年起连续三年以每年6亿元借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支持汽车产业基地建设与发展;中部重点投向城市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营造一流的创业和安居环境;北部重点投向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先后投入近8亿元,修建了961公里村级水泥路和960公里有线电视光缆,全面实现了行政村“六通”(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共汽车)。仅2007年在北部三镇共完成景区景点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同比增长87%。这为发展生态旅游业和都市农业,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北部地区禁止发展工业,造成了较大的财政缺口,带来区域财力的不平衡问题,影响北部山区镇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着力保护好北部生态,从根本上消除北部盲目开发的利益驱动。一是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从2002年起,每年从南部工业镇税收超收返还额中提取10%给北部山区镇,每个镇每年补贴不少于300万元,2006年增加到1000万元,保障了北部山区政府正常运作和当地干部收入不低于全市的整体水平。二是设立北部山区专项发展资金。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反哺北部三镇,主要用于转移农民,抓好教育、治安、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并且还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北部搞好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三是建立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逐年提高补贴标准,今年达到每亩21元,提高山区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的积极性,2007年市财政安排用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资金达1677万元。四是北部三镇税收市级留成部分全额还返,用于当地社会事业发展。 (四)创新绩效评估和政绩考核机制。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制订了有针对性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制度。比如,在经济发展方面,北部镇只考核农业和服务业产值,不考核工业,而南部侧重于考核工业总产值,中部侧重考核现代服务业和城镇功能配套能力。具体来说,考核由工业总产值、服务业收入、农业总产值三部分构成,总分为150分,其中北部的服务业产值占50分,农业总产值占100分。而南部和中部则是工业总产值占100分,农业总产值占50分。通过科学的考评机制,有效调动了各镇街主动围绕功能区的定位推进各项工作。 四、良性互动,实现共赢 以“三圈”来对区域发展进行功能布局,既为我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又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实现空间均衡找到了新路。“三圈”互动互补,推动增城走上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取得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丰收。通过推进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使增城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也不断得到增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双赢。一方面,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GDP、财政总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汽车、摩托车、牛仔休闲服装三大支柱产业日益壮大。另一方面,经济质量效益也不断提升,广州本田增城工厂、福耀玻璃等优质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增城,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由2000年的7家增加到2007年的71家。牛仔休闲服装业因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1—11月完成工业产值118.47亿元,同比下降1.54%,但由于我们注重抓品牌,扶优扶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国税收入不降反升,增加了11.41%。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4.35:58.24:27.41变为2007年的8.54:58.78:32.68。与此同时,北部生态保护区因为人口的大量转移减少了对当地环境资源的压力,人均绿地面积从2000年的4.73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5.8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1%。全市东江、增江河、西福河等境内主要流域水质平均达到三类,南部的东江水质由2002年四类上升到三类,北部增江河上游水质已基本达到二类。全市空气质量全年都达到了优良标准。 (二)实现了全民共享发展成果。通过推进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不断缩小,南、中、北各功能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由于南部财力的反哺,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中、北部农村不断延伸,农村的“六通”(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共汽车)全面改善了我市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合作医疗、低保、社保等社会保障事业也有了充足财力的支持,2007年全市纳入低保人数达2.6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有57.7万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26%,农民每人每年只需交纳20元钱,就可最高报销2.2万元的医疗费。城乡医疗保健体系不断健全,全市6镇共有12个镇级卫生院,272个村级卫生站,实现了“村村有卫生站”;南部发展先进制造业也为中部、北部提供大量的财力和就业岗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农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市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由2000年的1507元增加到2007年的3959元,增长1.62倍;中部为南、北部的居民提供了一流的生活服务环境;北部为中、南部地区营造优越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优质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创造生态反哺工业的良好效应,使南部的经济发展环境更具有竞争力。正是这些发展的实绩实效使增城的市民自豪感日益增强,使得部分干部群众对三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建设由怀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坚定不移。无论是市民还是投资者,对增城的三大主体功能区耳熟能详,高度认同,这种高度认同感又成为推动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合力,增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三)优化了产业和城镇布局。通过推进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一、二、三次产业逐步实现了集群集聚发展,南部的汽车摩托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牛仔休闲服装产业,中部的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北部的生态旅游业和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势头日益明显,规模效应不断增强。“两城”(增城市区、新塘城区)、“三中心”(石滩、中新、派潭等中心镇)五大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日益清晰,中心城镇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市价值不断提升,产业、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谐协调。 (四)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推进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了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全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比如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唱起了“选择”歌,我们有优势择优选强,目前,仅在东部汽车产业基地,就有30多个优质项目在排队等候入驻园区。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仅成为了吸引外来者投资创业和生活安居的一张王牌,而且也为后人留足了发展的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北部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现在是南部反哺北部,也许在未来北部反哺南部将会成为现实。增城吸纳高素质人才聚力不断增强,全市现有中级职称以上人才9657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在06上半年的一次公选中,11个职位共吸引了312名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前来报考,其中有博士学历5人,硕士学历48人。优秀的人才团队,科学的规划指引,先进的产业支撑,良好的生态环境,发达的交通,优越的生活环境成为推动增城科学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 几年来我市在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广州市委领导汪洋、黄龙云、朱小丹同志的重要批示要求,真抓实干,乘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的东风,认真落实省和广州市有关精神,不断完善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增城模式”,尤其是在制度安排、机制保障和实绩实效等方面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力争成为广东省甚至是全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试验田,推动我市进一步加快三大主体功能区又好又快地建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整理) 责任编辑: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