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县域经济网 网站首页资讯中心 | 县域政务 | 县域经济 | 县域旅游 | 乡村振兴 | 社会文化 | 县域频道 | 专题策划 | 通讯员之窗 | 县域经济专刊 |
 
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07年度“十佳县”表彰会议 >> 先进典型

荔浦县:荔州抒壮志 县域展雄姿

作者:荔浦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时间:2008-07-15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荔州抒壮志县域展雄姿

  荔浦县发展和改革局

  荔浦县地处广西的北部,是桂东北经济发展中心,全县辖10镇3乡,行政区域面积1758.62平方公里,人口37.02万人,有汉、壮、瑶等16个民族。荔浦县与广西其他县相比,发展经济的条件可以用五个"零"来形容:一是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不沿"线",区位优势几乎为零;二是既不属于开放区,也不属于贫困县,获得"政策性"优惠的可能性为零;三是境内没有铁路、高速公路,河流不能航运,属于"交通死角",交通优势为零;四是既没有大的矿产资源,又没有经济开发价值特别高的农林水资源,经济发展自有原材料和能源支撑为零;五是荔浦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没有一家中直、区直、市直工业企业,分享上级工业企业发展的成果为零。如何克服先天条件不足带来的困难,加快荔浦县域经济的发展?过去我们曾做过宏伟规划,把希望寄托在国家增大对荔浦的投资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象荔浦这样的地方,公有制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过分依赖国家投资来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出路就是立足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脚踏实地、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这是立县之根,也是强县之本。一个人只有认清了自己,才能超越自己,经济发展也是如此。近年来,一直在苦苦思索寻求突破的荔浦人逐渐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自身,开始辨证地审视自己,用超常规的思路和办法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新飞跃。

  解放思想展新颜

  荔浦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不足,荔浦县委、县政府敢于正视,更敢于用超常规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近年来,荔浦在全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大讨论,形成了"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的共识,着力强化五种意识,走出五大误区,在全县掀起了发展经济的改革风潮。

  在投资主体上走出依赖国有国投的误区,强化"民营主体"意识。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强化"民营主体"意识,确立民营主体地位,县财政不再作为投入主体新办任何企业,即使是板上钉钉的盈利项目也交由社会去办。荔浦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所有的投资领域向民营企业开放,不设限制,不立"门槛",对民营企业多方筹集的资金,不追根问底。同时对发展较快的企业和较有发展后劲的项目,在投资上予以适当的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荔浦县民营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民营经济得到了飞跃性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2007年全县新上项目76项,计划投资11.0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23亿元,其中90%以上来自民间投资。全县规模以上民营企业416家,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98%。

  在资源的利用上走出自有自用的误区,强化市场配置意识,做活"无中生有"的文章。随着民营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荔浦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日趋突出。如何突破民营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资源的"瓶颈"制约,荔浦人经过深刻思索之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自己没有资源不等于别人没有,更不等于市场没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是通过市场配置的,别人有资源,市场有资源,就等于荔浦有。于是,荔浦县不断强化市场资源配置的意识,用创造性思维挖掘资源,开拓市场,使别人的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变成荔浦的资源,别人的优势变成荔浦的优势,做活了被人称之为"无中生有"的文章。荔浦的木材资源紧缺,依靠世界和全国各地的木材,最终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木衣架生产基地,年产木衣架超5亿个,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轻工协会授予"中国木衣架生产基地"称号;荔浦不产小麦、黄豆、核桃、荔枝、龙眼、芒果,但这些产品却大量云集荔浦,使荔浦成了全国有名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麦片、豆奶行销全国,荔枝、龙眼等水果罐头大批量出口创汇;荔浦县野生中草药资源也不丰富,却形成了野生中草药的销售集散地;在市场作用下,各种不同地域的资源,成了荔浦民营企业深加工的原材料,成了荔浦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荔浦爱思特公司是家专业生产木衣架的企业,该公司依靠国外的原料来源和荔浦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专门生产木衣架,成为我县最大的木衣架生产企业之一。落户荔浦县的广西大发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糊类、粉类、豆奶类三大类产品200多个品种的食品畅销全国,在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占有率达90%以上,列入全国十大食品榜。

  在区域发展上走出"单打独斗"的误区,强化整体联动意识。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各乡镇民营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所遇到的困难不尽相同,容易造成发展不平衡,难以整体调动,全方位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荔浦县确立了城乡统筹,优势共享,共同发展的新思路。坚持"全县一盘棋",淡化乡镇行政区划色彩,强化县域民营经济的整体功能,出台了"县内无乡(镇)界"的政策,规定无论是哪个乡镇引进的民营企业,只要在县内创办,不论办在何处,所产生的税收一律为其所有,县财政、企业所在地乡镇一律不参与税收的分成共享。地域之间的开放交流,使少数人的积极性变成了一大批人的积极性,使某些乡镇的局部优势变成了全县的整体优势,带动了全县民营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县在新坪、荔城、马岭、青山、双江等国道沿线的乡镇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工业长廊。地处山区、民营工业企业基本上属于空白的茶城、蒲芦、大塘等乡镇纷纷在沿国道线的乡镇办起了企业,经济实力迅速得到增强。总人口只有一万余人的茶城乡把引进的8家民营企业办在了交通便利的荔城、双江、马岭等乡镇,财政税收很快突破300万元。这几年,全县跨乡镇兴办了纳税3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80多家,跨乡镇办的工业小区有8个。

  在项目建设上走出贪大求洋的误区,强化"小产品大产业"的意识。荔浦县立足本地实际,抓住现有的小产品做文章,想方设法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一是加强规划和引导,把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食品、木衣架、小五金、纸业等小产品确定为做强做大的主攻产业,鼓励县内外投资者参与到这些产业的发展上来。二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从事这些产业的企业,政府提供一定的技术改造资金和环境治理资金,联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帮助这些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三是积极为这些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支持他们拓展境内外市场。四是加大园区经济发展步伐,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针对民营企业规模不大的问题,荔浦县进一步明确了"抓项目促经济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工业集中区16个,其中以木衣架为特色的永华工业集中区、马岭工业集中区和以五金加工为特色的龙口工业集中区已形成规模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这些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07年底,木衣架行业生产厂家已达100多家,衣架出口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年提供税收3000多万元;食品行业年纳税超3000万元;小五金制造业异军突起,年纳税超2000万元。这些产业所提供的税收已占荔浦县财政收入的大半壁江山。

  在资金筹措上走出无钱难办事误区,强化民办公共设施意识。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大量民间资本由于没有合适的项目而闲置,而政府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则存在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既影响了全县公共设施建设的进程,又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荔浦县努力寻找到民间资本与公共设施建设的结合点,坚持对民营企业实行多领域开放,让他们在其中大显身手,谋求新的发展。荔浦县把精力放在做好规划,整合资源,挖掘、包装项目上,着力推进市场运作,吸引民营老板投资,实现老板、政府、公众共赢。荔浦县城中心广场总投资8000多万元,通过市场运作,吸引了民营老板的投资,建起了广西县级一流的广场。荔浦滨江综合大市场总建筑面积123000平方米,需投资9000多万元,通过引进湖南籍老板投资建设,仅用2年时间,一个集商贸、居住、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大市场建成投入运营。同时,荔浦还以同样的思路建成了县城防洪堤、江滨公园、体育馆、龙怀景区。通过引导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了民营企业。

  一系列的改革风潮,如强劲的东风,掀开了荔浦经济发展新的一页。全县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6.6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8.33亿元,增加11.69亿元;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2.1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2亿元,增加0.87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8.3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55亿元,增加5.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347元增加到2007年的4024元,增加67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575元增加到2007年的12496元,增加3921元。

责任编辑:丹子
走进十佳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in (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 and titlepic <>'' and isgood=1 and checked=1 group by classid order by classid limit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