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8日 来源:广西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经营酒饼生意时,马秀兰买得了三大件:电视机、收录机、电风扇。

  经营网店生意后,马秀兰三代卖干货年销售破百万。

  一家三代妇女从卖酒饼、摆摊到经营网店的变迁。

  冯 辉 覃宗华 文/图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安阳镇一间屋子里,常见这么一个景象:一名青年妇女守着电脑屏幕操作,一名中年妇女清点货物,一名老年妇女做起商品代言……随后,火麻、灵芝、花菇等瑶山土特产便飞出大山,源源不断地飞到全国各地客户的手中……

  1 酒饼阿婆经商历险

  老年妇女名叫马秀兰,今年86岁,都安安阳镇巴谭村人。

  1952年,她嫁到离都安县城不远的六柱村,与忠厚朴实的小伙子蓝芝略结了婚。婚后10余年,7个小孩陆续降生,小小之家变成了九口人吃饭的大家庭,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仅靠十几分工分来维持,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

  1964年底,马秀兰斗胆干起了副业——酒饼加工销售业。在传统的酿酒工艺中,酒饼是至关重要的材料,它能神奇地把糯米变成香甜的美酒。早在出嫁前,马秀兰就继承了祖传的制作酒饼手艺——从山上采摘10多种中草药,晒干后进行粉碎,然后加米粉、山泉水按比例混合,反复搓揉成面团,一个个捏成圆形后,还要经过3天3夜的发酵和3天的暴晒。

  每逢集日,马秀兰就用一个布袋包着几公斤酒饼,游走在各乡村之间“打游击”。赶集归来,她总能捎回一些柴米油盐、糖果饼干,孩子们欢呼雀跃,全家就像过年一样开心。

  可惜好景不长。马秀兰的行踪很快进入生产队长的视线。“赶集卖酒饼,这是不许的!”好几个晚上,社员们被紧急集中召开会议,队长恶狠狠的训话让马秀兰揪心不已:不干,全家人挨饿;干了,准备挨批斗。回到家,夫妻稍稍合计:过段时间没动静了,接着偷偷干!

  1965年春节前夕,全家人正关着门舂米碾药,队长突然像影子一样飘进屋来。“嗡”的一声,马秀兰的头皮都发麻了,想不到这么快就短兵相接。

  “在做什么”队长一脸狐疑地看着面前的石臼,里面装着混合在一起的米团和中草药。

  “娃仔肚子饿扁了,舂点番薯糍粑哩。”秀兰片刻镇定,将计就计。

  队长捧起一团“糍粑”,瞪大眼睛瞅来瞅去,却分辨不出这是用来制作酒饼的材料,拂袖而去。马秀兰好半天才缓过神,手心渗出了冷汗。好险呵!当晚,马秀兰召开家庭会议,告诫孩子们:以后任何一个陌生人问起酒饼的事,都要坚决回答“没有!”

  从此以后,马秀兰更加谨慎了,从生产到销售全部转入“地下活动”——怕弄出声音,关起门来生产,重要工序不敢用簸箕晃,改用脸盆轻轻摇;经过两三天发酵,酒饼香气四溢,就用稻草厚厚盖住;酒饼做好后,放入一口为公公婆婆备用的棺材内,钉上棺盖严加看管。

  “玉米长得怎么样(有没有酒饼卖)”——“收成还可以(有的,又圆又香。)”——“走,去地里看看。(到街尾姑妈家取货)”。赶集时,马秀兰不再背着装有酒饼的布袋,而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到熟客后以目传“情”,互对“暗号”,然后到街尾的姑妈家交易……

  就这样,马秀兰与队长斗智斗勇十余年,虽历经各种风险,倒也是平安无事。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犹如强劲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从那时开始,马秀兰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制作酒饼,到集市上吆喝叫卖。

  2 马路小贩创品牌

  中年妇女名叫蓝青妹,1960年出生,是马秀兰的女儿,在7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

  从记事起,蓝青妹耳濡目染母亲“打游击”卖酒饼,还充当过“儿童团”,为“地下工作”站岗放哨。眼看着一粒粒圆圆的酒饼,换回一个个硬币,经商的种子就在蓝青妹的心中扎根、发芽……

  “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对个体经济要坚持引导、鼓励、促进、扶持八字方针”……1983年,23岁的蓝青妹通过看报纸、听广播,知道党和政府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更坚定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信念。她不但支持母亲公开卖酒饼,自己还当起了蔬菜小贩,一头扎进商海之中。

  1986年,蓝青妹跟随丈夫韦景泽从七百弄中学搬到都安二高,操起锅碗瓢盆,在学校门前开了一个“马路饭堂”。每天凌晨3时,她就准时起床,和面做馒头、包包子、炸油条、磨豆浆;早上6时30分,“马路饭堂”开张,香喷喷的油条包子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卖个精光;上午10时,蓝青妹开始张罗中午餐,焖扣肉、煎鸡蛋、酿豆腐……中午12时,香气扑鼻的饭菜一开锅,就吸引着学生们前来;晚上9时,学生们晚自习下课,“马路饭堂”又掌灯卖起了学生爱吃的糍粑、粽子、炒粉、蛋炒饭……

  就这样干了3年多,每天起早贪黑,忙得像个陀螺,蓝青妹感觉累得要趴下来。丈夫心疼她劳累,叫她不要干了。蓝青妹听从丈夫的劝告,停业了几天,想改行做点别的。

  就在停业那几天,蓝青妹有一次到学校附近的邮局取包裹,不料一下被学生们围了起来。大家热情地称呼她为“扣肉妈妈”——原来,学校伙食油水不足,他们都喜欢蓝青妹做的扣肉,不知是谁给蓝青妹起了这个外号,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这样称呼她。

  听到学生们说喜欢吃自己的饭菜,蓝青妹一下就来了精神,仿佛全身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马路饭堂”当天就重新开张!

  久而久之,“马路饭堂”的名气越来越大,来光顾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是学校的师生,还有来自周边的群众。1989年,“马路饭堂”搬迁到蓝青妹新落成的房子之内,一直坚持到2011年,女儿的淘宝网店开张……

  3 大学生回乡开网店

  韦燕妮是蓝青妹的女儿,1984年出生,从小在“马路饭堂”长大。

  2008年,韦燕妮从郑州大学毕业,只身漂泊到厦门,做过软件公司助理、外贸公司销售员。在大城市里打工,自己租房生活,所剩工资寥寥无几。理想与现实差距如此悬殊,使韦燕妮想方设法探寻出路。

  渐渐地,韦燕妮发现: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少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她转念一想:若能把瑶山原生态土特产、绿色食品供应给大城市消费者,那不就使他们身体有了“加油站”吗而都安旱藕粉丝、巴马火麻、灵芝、野生蜂蜜等也在广西老家养于深闺人不识,为什么不“搭座桥”联通彼此的需求呢

  韦燕妮把自己的想法跟家里一说,却意外发现最大的阻力竟然来自外婆和妈妈。“辛辛苦苦把你培养成为大学生,就是希望你能到大城市有个好前程,现在你怎么犯糊涂呢”虽然从事个体工商业多年,但对网络一窍不通的马秀兰和蓝青妹,强烈反对韦燕妮辞职。她们认为网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希望她“悬崖勒马”。

  然而,韦燕妮有着外婆和妈妈的个性:认准了,就不回头。2011年初,她毅然辞掉厦门的工作,回都安老家创业,经营淘宝店铺。马秀兰和蓝青妹嘴里虽然反对,行动上却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凑足了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起店铺名、撰写简介、采购特产、拍摄宝贝、描述产品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韦燕妮静下心,学习有关视频,观看网上商家展示,从中掌握开网店技巧。2011年3月8日,“巴马人干货特产店”开张营业。

  本以为开了网店,订单就会“飞”上门,可结果却差强人意。整整两个月无人问津,销售额一直是零。韦燕妮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她重整旗鼓,吸收“淘宝运营”的营养,在淘宝论坛与卖家广泛交流,虚心学习微博、微信、网站推广、后台数据运作等。

  2011年5月8日,电脑突然发出“叮咚”的声音,对方是百色市的叶女士。她在广东上班,要送广西特产给同事。因为“巴马人干货特产店”没有任何信誉评价,交谈中顾客在犹豫。韦燕妮娴熟介绍瑶乡情况,彼此产生了共鸣。韦燕妮还承诺,如果对方不满意,可无条件包邮包退,消除她的后顾之忧。最终,叶女士网购了4公斤花菇。

  伴随包裹的寄出,韦燕妮心里忐忑不安。几天以后,叶女士热情洋溢地写下满意的评价,并给了小店5分好评!就这样,“巴马人干货特产店”迎来了第一桩生意,也拥有了第一个信誉!一颗小小的“红心”,仿佛一泓甘泉滋润了她龟裂的心田。

  随着信誉度的提高,2011年8月,韦燕妮接到淘宝官网通知,允许开展“天天特价活动”。这是天大的喜讯,她兴奋得像中彩一样,连忙预定纸箱、包装袋,提前称量打包,保证24小时内发货。经过4天赶工准备,300件特价花菇全部销售一空,6000元进账。更重要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收到货后,都给予好评,店铺顺利冲到了一个钻!

  韦燕妮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共青团员,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掌柜”。她优先采购贫困户生产的火麻、瑶药等,通过网店销售,带动30户贫困货源农户脱贫,并积极参与各种电商活动,使瑶山土货插上网络飞行的翅膀……

  河池市有关部门聘请韦燕妮在全市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中开展网店巡回教学活动,助推精准脱贫。有一名全职妈妈,在韦燕妮的帮教下,办成了长寿养生干货网店。韦燕妮还把自己表妹培养成了长寿食品批发网店的负责人……

  如今,韦燕妮的网店经营起瑶山干货、五谷杂粮、野生补品等五大系列近百个品种,顾客遍布大江南北,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外婆和母亲也当上了网店的仓库主管。韦燕妮说:“时代赋予年轻人新的使命,我们一家人见证了时代发展的变迁。在这么大好时代下,我要通过网络实现自己的‘小目标’:注册成立公司,向绿色品牌迈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