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8日 来源:南宁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经历了落选星云奖和替补入围的一波三折后,上个月,刘慈欣的科幻系列小说《三体》终于拿到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也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这个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

  消息传回国内,顿时引发又一波《三体》的讨论和购买热潮。来自亚马逊的数据显示,自23日获奖以来,《三体》系列的分册与套装销售涨幅超过10倍,并多次获得单小时销量冠军。在淘宝指数上,23日当天,《三体》的搜索量绘出一条接近90度的陡峭直线,搜索指数高达7207,而平时的搜索指数仅为400至800,销售量也随之增长数十倍。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亚洲人首次获得这个奖项。但《三体》是一本什么样的小说对于中国科幻界来说,它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说起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兴起,还得回顾上世纪初——1903年,鲁迅翻译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小说《月界旅行》,在为这部小说所写的“辨言”中,鲁迅向“科学小说”寄托了厚重的期望和崇高的使命。鲁迅热情地称赞它“缀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他还进而提出:“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在梁启超等思想先驱的倡导下,“科学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觉世新民”的实用目的。中国的科幻小说也从此背负起沉甸甸的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念的启蒙重担。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科幻文学迎来了一段新高潮。1955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的社论。同时,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一批从事少儿读物、科普读物出版的编辑响应中央的号召,将一些科普文章作者和儿童文学作者,拉入“科学幻想小说”的创作阵营,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幻创作队伍。这股创作热潮持续了近10年。

  20世纪90年代,在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一批作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逐渐迎来了又一轮的新高潮。这批作家都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和科学训练,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备。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普遍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并不视科幻文学的主要社会功能为科学普及。为刘慈欣和中国科幻赢得世界性声誉的《三体》系列,就是这一波科幻创作浪潮经过长时间积累所结出的硕果。

  《三体》为何能拿科幻文学最高奖?

  《三体》吸收和融汇了大量的高新科技元素 

  《三体》电影版的拍摄场景

  很难用一句话来解释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构成的《三体》三部曲的故事梗概,在百度百科关于《三体》系列的名词解释中,它被形容为“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按照《三体》翻译者、科幻作家刘宇昆的说法,“西方科幻小说流行的是描写个人面对危险的挣扎,刘慈欣的人物则是为了人类的未来在战斗,它让普通人也能经历一下宇宙壮大的浪漫史”。

  1 宇宙社会学理论为核心

  《三体》三部曲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作品对人类历史、物理学、天文学、社会学及哲学等均有涉及,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刘慈欣用以构架《三体》系列的核心设定——“宇宙社会学”,固然可以解读为社会达尔文主义逻辑在宇宙尺度上的极致推演,但它在原著的上下文里,首先是刘慈欣以物理学家大卫·布林关于地外智慧生命的“大沉默”理论(存在着一种还不为人类所知晓的危险,迫使所有比人类更智慧的地外文明保持沉默)为蓝本,对科学史上众说纷纭的“费米悖论”(如果外星文明存在的话,它们早就应该出现在这儿了)进行的尝试性解答。而这种“天问”的提出和回答,又是通过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抽丝剥茧般地逐步解开。

  刘慈欣将他所设想的这种宇宙社会学与超弦理论关于十维空间的物理学论说相结合,对宇宙演变史进行了极具冲击力的宏大演义。在《三体》系列中,人类社会的未来命运就是在这样的宇宙学视野下得到想象和书写的。

  2 融汇大量高新科技元素

  《三体》系列吸收和融汇了大量的高新科技元素,其容量胜过此前的任何一部中国科幻作品;但这部科幻作品真正的超越性在于:它的科学幻想绝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以扣人心弦的叙事对物理学、宇宙学的终极命题进行了追问。诸如“大自然真是自然的吗”“地球文明乃至整个宇宙的最终命运”这样的问题,是那些仅仅放眼寰球以探寻中国的国际地位,或者仅仅聚焦于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性课题的小说,几乎从未费心去思索的;启发读者求索这样的问题,也从不是“科学普及”这一功利性要求的题中之意。

  在文本和语言上,《三体》或许不能跟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比肩,但刘慈欣在书中展示的超强的想象力和思想绝对能让读者脑洞大开,书里还融合了宇宙微波、超弦理论等大量的现代物理知识,还有智子、水滴、二向箔、思想钢印等诸多超级神器绝对是引人入胜的。中国科幻文学诞生已逾百年,《三体》系列堪称第一部跻身“世界名著”行列的长篇巨作,而这种成就的达成,正是建立在对于科普的超越之上的。

  3 多种叙事方法让人着迷

  刘慈欣利用冬眠技术和光速飞船等手段,使故事中的人物得以超越生理寿命的限制,从而使读者能够追随这些“公元人”的视角,见证“后公元”人类的命运,直到时间的尽头;他将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和全知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叙事中适当地插入审讯记录、通话记录、回忆录等“历史文献”,巧妙地满足了读者接受“未来历史”所需要的信息量,完整地讲述了一个在时间跨度和空间尺度上都极为巨大的精彩故事。

  《三体》系列的叙事融合了外太空和未来这两大科幻母题,在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上架构了基于科学认知的陌生化世界,使读者得以从崭新的视角来观照自己的生命状态与生存境况。在这个意义上,刘慈欣对于超信息化社会、超全球化社会、女性化社会、太空城社会、星舰文明的描绘,关于险恶太空环境对人类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深刻挑战的设想,对于极端情境乃至末日情境下人群应激反应的叙写,等等,都值得我们予以严肃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

  4 互联网传播机制让其走红

  来自阿里巴巴的大数据同样显示出,《三体》的读者群已超越了传统科幻小说以男性年轻读者为主的读者群。根据统计,《三体》购买者中,44.98%为女性,而以同等基数计算,40岁到49岁用户购买《三体》的比例最高,从职业方面来看,白领人群是《三体》的主要用户,在四五线等低线地区,《三体》的读者主力竟然是公务员。

  这本书如此与众不同,既是因为本身写作水平高出一筹,也得益于新的互联网传播机制。青年科幻作家夏笳在《“后三体时代”的中国科幻》一文中表示,《三体》最初的预期读者不过数万,其爆红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互联网和媒体从业者为主的微博红人们的大力推广。

  此外,包括原创主题音乐、同人微小说、Cosplay等一系列粉丝文化现象都在以微博作为主要平台进行生产传播。刘慈欣本人曾预测,出版于2010年的《三体Ⅲ:死神永生》销量应该不如2006年出版的《三体Ⅱ:黑暗森林》,但其实正是第三部引发了真正的阅读热潮,这或许就与它的出版时机恰与微博发展同步有关。网络传播机制的演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5 各界“大佬”对此书赞不绝口

  《三体》在中国的流行就已经超越了科幻小说读者的群体而被社会大众接受,尤其是在互联网圈早已备受推崇,“小米的雷布斯”就是典型的粉丝代表,“小米的雷布斯”去年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就是《三体》,他说这本书是号称中国最好的科幻小说,没有之一。在他看来,《三体》不仅仅是本科幻小说,本质上是本哲学书,主要讲宇宙社会学,其中提到的黑暗森林、降维攻击尤其深刻。《三体》的资深粉丝中,还包括百度李彦宏、联想柳传志、游族林奇、360周鸿祎等互联网大佬。

  电影《三体》邀请到了冯绍峰、唐嫣、杜淳、张光北等明星加盟,此前剧组公布了一段预告片,引来一片吐槽,整个预告片全部是类似网游的画面,制作效果非常一般,更谈不上故事情节。《三体》小说获奖后,制片方宣布不设上限追加投资,让大家多少看到了一些希望。刘慈欣曾表示,小说改编成电影,完全忠实于原著是没有前途的,他本人也参与了剧本创作,电影和小说情节有何不同,或许是粉丝们最大的期待。

  《三体》背后中国科幻文学现状 业内直言仍存问题

  刘慈欣

  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的消息,让国内媒体、读者的目光一度聚焦在科幻文学上。然而,在火热的《三体》带来的关注之下,对于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现状,一些业内人士的态度却并不太乐观——当下本土科幻文学仍然存在着“年轻作家队伍规模有限”、“科幻出版规模小”等问题。甚至刘慈欣本人也表示,获奖对本土科幻文学的推动力量很有限。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究竟该何去何从

  获奖助力中国科幻前行 刘慈欣:对本土科幻文学推动力量有限

  很长时间内,科幻文学因其瑰丽奇伟的想象、丰富多变的故事情节等多种原因受到读者欢迎。作家刘慈欣获得第73届雨果奖后,一时间“中国科幻文学迎来了春天”、“中国科幻要走出世界了”之类的评论铺满屏幕。相对于这种欢欣鼓舞的态度,刘慈欣本人很低调。他说,这次获奖,对改变国内科幻文学“边缘化”的现状,一时起不了多大作用。

  刘慈欣并没有否认得“雨果奖”的益处。他认为,得奖最明显的效应是会促进中国科幻文学向英语世界输出,但对于国内本土科幻文学的推动,力量很有限。刘慈欣对记者分析,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这次获奖能够让国内媒体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让出版部门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幻文学,但中国科幻文学长期以来很薄弱,“还是要一步步积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刘慈欣还根据自身经历提到一个问题:“我以前也写长篇,但发现长篇小说市场发表比较困难,才转向中短篇。对一般的科幻作者而言,真正的障碍不在于写作本身,而在于出版。”

  中国科幻作家现状 年轻作家队伍规模有限

  刘慈欣的话,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目前中国科幻文学的某些境遇。《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便曾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来形容中国科幻的现实图景。在《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新书媒体见面会上,他解释了这么说的原因:“目前中国科幻新生力量和当下市场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不适应。很多优秀的写作者,发展一段时间就离开了科幻”。

  “长期以来,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是有些‘青黄不接’。”姚海军说,刘慈欣获奖,为中国科幻打开了非常好的突破口,但后备力量的储备不是那么理想,“比如年轻作家队伍规模有限,其中能创作长篇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这就是中国科幻的现实。与美国相比,我们在产业化程度上也是存在差异的”。

  科幻作家王晋康对姚海军的话也持赞成态度。在他看来,近期虽然涌现出宝树、张冉等一批优秀作家,但总体数量还是太少,“全国主流作家有几万人,科幻作家不到几十人。而美国作家的规模很大,数量在上千人”。

  而从发表、出版平台来说,中国科幻文学的境遇也似乎不是特别看好。近年来,一些科幻类杂志纷纷停刊,包括《新科幻》在内。姚海军透露,仅就《科幻世界》来讲,前几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问题,“整体下滑还是很大的”,“但去年基本上很稳定,这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信心”。

  “国内科幻出版规模也很小,它的产出很难养活一大批的专业作家。”刘慈欣则颇为感慨地说道。

  发展前景展望 作家要沉下心创作

  不可否认,科幻文学的繁荣需要诸多因素的推动。姚海军便认为,这需要各方面的关注,比如媒体等,“如果可以从政府层面推动,比如成立专门的组织、设立专门的奖,这些都有助于这类型小说的发展”。

  在提到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时,有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大热的影视IP可以助一臂之力。但姚海军还是希望,作家的心里应该少一些IP,多一些故事,“作家就要写出好的作品是第一位的,不要想得太多”。“如果把自己定位在怎么想着把小说的IP卖出去,可能适得其反,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即便是现在有一些好的苗子,但浮躁的氛围还在弥漫。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大家能够沉下心来进行创作,这是科幻出版人和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姚海军称。

  对此,王晋康表示,科幻文学是最有未来性的,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凡是在现代社会的上升阶段,有很多的知识分子和白领,这样读者的增加,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科幻文学的发展。

  “不管什么类型的文学,只要给中国科幻足够的时间,产生出一批特别好的作品,一样可以流传下去。”科幻作家张冉颇有信心地表示。

  展示平台如何 中国科幻作家任重道远

  科幻作家们的有偿写作主要有几个发表平台,传统渠道里,在期刊方面,随着2014年《新科幻》的停刊,国内只剩下《科幻世界》一根独苗。在图书出版方面,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开卷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幻想类小说在文学类中所占码洋比重仅有5.3%,而其中排名前十的竟然没有一本纯科幻类小说。

  科幻研究者三丰则统计了《三体》出版后从2010年到2014年的科幻图书出版情况。包括原创和引进图书在内,国内科幻图书出版在2012年达到高峰的175本,又在2014年回落到133本。“科幻出版热具体体现在四‘多’:丛书策划多、旧作翻新多,个人合集多、版权引进多。科幻作者王晋康的个人选集在4年里有十几种翻新,这也凸显了中国本土科幻作者和创作力匮乏的无力现实。”三丰表示。

  在新兴的电子阅读和数字出版渠道下,科幻小说也没有取得如网络文学一般的红火。《科幻世界》图书部主任杨国梁表示,作为内容版权方在与数字平台合作的过程中,几乎失去了发行能力。话语权极少,还要面对盗版的问题。在自出版平台上,梁清散和朋友们合作制作了科幻电子杂志《不周》,他对此的评价是:“销量还凑合,但远远不够。”

  《三体》火了之后,随着相应出版平台的增加,在中篇和长篇创作上,科幻作者能够得到更多机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