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蒋 林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大地飞歌》舞台。(资料图片)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正迎来她的第十五个春秋。15年来,太多的歌手从民歌节《大地飞歌》舞台走上星光璀璨的大道,太多的歌曲从民歌节《大地飞歌》舞台飘进广大民众的心田。

  从创办伊始,南宁国际民歌节就明确以“唱响民歌”为主题:一方面以“民歌新唱”为内驱力,对原汁原味的民歌进行现代音乐理念包装,使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歌唱出新韵味,焕发新光彩;一方面以“民歌原创”为理念,依托国内一流音乐制作人、著名歌手创作演绎容涵民族元素与时尚品格的新音乐,使新民歌化身青春型标志符号走进大众喜闻乐见的视野——

  1 老民歌唱出新韵味

  “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一曲全新摇滚版《山歌好比春江水》,拉开了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帷幕。别具一格的演唱形式令观众眼睛一亮,而弹了10年贝司的斯琴格日乐也由此红透中国,乐坛随之刮起一股“格日乐旋风”。

  记者了解到,这首《山歌好比春江水》最初拟由臧天朔主唱,当时的斯琴格日乐只是在乐队中担纲贝司手。但在录音棚内,斯琴格日乐热辣奔放、张力十足的演绎令现场几位导演深感震撼——这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艺术效果吗!于是,最后的主唱者一锤定音,由臧天朔变成了斯琴格日乐。

  2008年民歌节舞台上,朱桦、黑鸭子组合与辛宝儿联合演绎的“女声小合唱”版《山歌好比春江水》,又呈现出与“格日乐旋风”截然不同的艺术风味。

  《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广西歌曲甜美欢快的旋律早已深入人心。2000年民歌节舞台上,轮回、黑豹两支摇滚乐队对《赶圩归来啊哩哩》进行彻底大变脸,将之改编为时尚的摇滚版,演唱中粗犷豪放的风格,获得众多青年人喜爱。

  “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这首婉转的广西民歌《藤缠树》曾多次亮相民歌节舞台,每次都有新的编配,新的演绎风格。每次亮相,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1999年首届民歌节舞台上,李湘、何炅以对唱形式演绎《藤缠树》;5年后,沙宝亮、宁静携手亮相民歌节,全新演绎这首经典民歌;2008年,齐秦、齐豫姐弟俩又一次深情唱响;2012年,弦子、胡夏两位广西本土歌手重新演绎《藤缠树》,其风味更为浪漫温馨。

  与时尚元素结合进行个性化演绎,音乐人的孜孜以求,不断探索,让优秀的传统民歌文化不断衍生新的生命力。

  2 新民歌充满青春活力

  15年来,民歌节舞台见证了《大地飞歌》、《尖尖谣》、《大地之约》、《壮族敬酒歌》、《梦壮乡》、《歌声闪亮》、《绣球飞》等100多首新民歌的激情唱响。

  1999年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节前夕,郑南等词曲作家应邀到广西采风。如画的山水让郑南脑海里跳出一句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佳句随之迭出,他一气呵成创作了《大地飞歌》歌词。一个“飞”字,写动了人心,写甜了生活。

  曲作者徐沛东为歌词谱曲时,思路开阔,音乐元素十分丰富:歌曲前半部分“踏平了山路唱山歌……”借用了一点西藏音调,又加入了一些劳动号子节奏,使之尽可能简洁明快,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徐沛东对八桂大地风土人情的感受里,广西人民热情纯朴,爱生活、爱唱歌,在努力改变经济相对落后状况的进程中,生活得有滋有味。这是一种信念,一种生活的态度。这种信念,升华为《大地飞歌》的主旋律。词曲作家携手编织的一个精美“音乐绣球”,由甜妹子宋祖英将之高高抛起,抛过了刘三姐门前的那条河,抛遍了全国,抛到了日本、悉尼、维也纳金色大厅……

  “如蝶如燕漓江的船,如云如烟漓江的帆,如梦如幻漓江的水,如诗如画漓江的山……”《2001·大地飞歌》舞台上宋祖英唱响了这首优美动听的《漓江情》。由柏河作词、徐沛东作曲的这首歌,以活泼的词、悠扬的曲生动展现了漓江的美。

  “这里的山头尖又尖,装扮春夏秋冬好家园,天生就是水墨画,时常入梦来,醉到云水间……”广西罗城风光“山头尖、筷子尖、笔头尖”的“三尖”,给了广西词作者胡红一创作灵感,生动的歌词配上时尚旋律,广西彩调特有的腔调和衬词在旋律中流淌,让痴迷彩调的广西人听上了瘾。在《2006·大地飞歌》舞台上,《尖尖谣》大放异彩,演唱这首歌的广西“焦点乐队”随之走红,随即携《尖尖谣》随中央电视台出席了在韩国举行的“中韩歌会”。

  “悠悠邕江水,南国母亲河,母亲河啊母亲河,为了那小溪,你走过千山万水;为了那沃土,你不怕滩险湾又多……”在《2012·大地飞歌》舞台上,王宏伟放歌《南国母亲河》,这首由黄道伟作词、林贵雄作曲的歌曲,是民歌节上第一首以邕江为题材的作品。词作者把邕江比作“母亲”,歌词字里行间,折射出当下广西人的风貌和精神。“山清水秀人更美”,是对广西“绿色发展战略”的艺术描绘;“水天一色人欢乐”,展现了广西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勇往直前”、“不怕滩险湾又多”隐喻着广西人的性格和精神。通过赞颂一条河,赞颂高尚的美德、坚韧的品格,赞颂蒸蒸日上的广西现实,颂扬“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

  原创新民歌的要义,在于在民间、民族文化风格基础上贯通时代,融合时尚、流行现代音乐元素。民歌节舞台催生的新民歌,满足了年轻一代的审美心理和艺术需求,与传统民歌相比,新民歌更贴近年轻一代的现代审美标准。

  3 着意打造特色品牌

  民歌节舞台,已经成为广西音乐人展现自我、展现民族元素的一个艺术平台。近年来,广西在全国率先实行签约词曲作家制度,培养了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音乐人。2002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自治区文联为打造壮族民歌“尼的呀”音乐品牌,组织签约词曲作家深入西林、隆林、靖西、那坡等地山区采风,创作了一批特色浓郁的原生态“尼的呀”优秀新民歌。同年,12首广西本土音乐人创作的歌曲亮相《大地飞歌》舞台,获得好评如潮。韦唯豪放演绎《壮族敬酒歌》,孙悦深情唱起《夜了天》、陈明热情演唱《山歌牵出月亮来》……一批具有浓郁壮乡特色的新歌经过时尚编配并由一线歌手演绎,成为广西音乐艺术特色鲜明的代表作品。

  民歌节肩负起挖掘整理原生态民歌重任,通过大量民间采风、实地收集,使一批藏匿于山野田间的民歌由“缺席的视野”走向“鲜活的当下”——“那坡壮族民歌”、“龙州天琴”、“马山三声部民歌”、“平果嘹歌”、“嘹罗山歌”等一批原生态民歌,成为民歌节舞台极具特色的艺术亮点。无伴奏合唱《山歌年年唱春光》,壮族大歌《父母恩情广》,苗族大歌《蝴蝶双飞跳坡场》,侗族大歌《侗族蝉歌》,瑶族大歌《蝴蝶歌》,响遏行云,意蕴深长。借助对原生态民歌的挖掘、展示与传扬,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活态延续着民歌文化的历史血脉。

  “尼的呀,青山不老歌不断,山歌年年唱春光……”由广西本土音乐人创作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山歌年年唱春光》,有如天籁之音回荡在民歌节舞台上。广西天琴女子弹唱组合惊艳亮相,身着黑衣的壮族姑娘弹拨着手中古老的壮族乐器——天琴,激情演绎《唱天谣》,那银玲般的歌声与琴声融合,营造出纯正美妙的“天、地、人”合一意境……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舞台上旋起的强劲艺术冲击波,正在推进着民歌创作理念的更新和民歌艺术生命力的传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