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05日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不详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贾樟柯
  入围作品:《三峡好人》
     入围理由: 在中国电影越来越强调娱乐性的当前,电影作为人文记录载体的文化职能,似乎已经被许多人彻底遗忘。贾樟柯的风格坚持,为娱乐空气下的中国电影保留下一份人文动力,为中国电影撑起了仅存的一方瞰俯时代、检视历史的写实天地,把第六代电影人带向了一个醒思者的文化高度。一尊威尼斯金狮,足以令他骄傲,也足以令中国电影为之自豪。    
 
   张艺谋
  入围作品:《满城尽带黄金甲》
     入围理由: 张艺谋的古装大片终于又“起锚”了,名字是《满城尽带黄金甲》。虽说自02年《英雄》以来,其商业作品口碑不利,但好在他越挫越勇,生生又以几亿的重金打造了这么一个破格之作,以奢靡的美术以及无人能及的声势,再度在中国电影的商业探索历程中横刀,祭出“黄金甲”。获得奥斯卡以及金球的青睐,让影迷的期待值越来越高涨,只是最终是否能折桂登科,还得看北美行业评审们的“中国”口味如何。 
 
   宁浩 
  入围作品:《疯狂的石头》
     入围理由: 2006年有了宁浩,有了被炒作的似乎极为火爆的《疯狂的石头》。影片以极小的成本,换回了高票房,更赢得了无数的赞誉与惊叹,虽说难以在这部“见习”式作品看到什么成熟不成熟,但至少他受人喜欢,换来了良好的观众口碑。台湾电影金马奖以最佳编剧的荣誉表彰了他的创作激情,而它带给中国影迷的欢乐与愉悦,却是任何奖项都无法代表的。  
 
   谭家明 
  入围作品:《父子》
     入围理由: 对于导演谭家明而言,《父子》这样类型的电影有着太多新鲜的实践因素,我们此前所认识的那个谭家明仿佛已找寻不见,低缓的叙事节奏与朴素得略显苍白的镜像,让人无法再以陈旧的观念去对他作出评估。看得出,他力图使影片具备更加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此不得不牺牲掉过多过滥的戏剧元素。写实,是他给予《父子》的定位,同样也是他赐予该片的生命。金马奖最佳电影的大奖,以及东京电影节的至高荣誉,是行业内给他的肯定,而影迷们对他是否认同,还得靠大家的言论来把这方空白补上。  
  
   尹力
  入围作品:《云水谣》
     入围理由: 《云水谣》作为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文艺影片,其商业卖点原本有限,但令人意外的是,影片却以高调的商业姿态挤进贺岁档期,打响了岁末票房争夺的第一枪。以此看来,导演尹力野心确实是不小,在企图获取丰厚商业成绩之余,还赋予了影片更多的包容性内容。他一方面想拍出一部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却又强硬嫁接上渴望两岸一统的政治意图,在爱情圆梦的渴望下潜藏国家一统的希望,以小我凸现大我。公映之后,影片成绩显著,既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同样也以主旋律的色彩获得了政府的支持,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杜琪峰
  入围作品:《放逐》
     入围理由: 《放逐》仍旧体现了杜琪峰自我个性的一贯坚持,唯美的枪战镜像、高超的场面调度、冷冷而抑郁的风格、精练的群戏阵容,把影迷的视觉再度凝聚在这充满男性色彩的猛片当中。与他之前的经典电影相比,这部新作并没有太多的突破,但仍旧延续了与前作相仿的高水准。影迷们还是能在这个单纯的杀戮故事里找到亮点,为这种绚烂的情谊故事或痴或迷,不一定非得以奖项的厚薄来定义它的艺术高度。  
   
   陈木胜
  入围作品:《宝贝计划》
  入围理由: 影片的新鲜元素不多,但旧有的喜剧题材在成龙和陈木胜精致的包装下,竟散发出一种像老酒一样久违的香味,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也让做惯了英雄的成龙又平添了几分亲和力和人情味,虽然这些并不能够让影片称之为经典,但作为一部纯粹为人民服务的娱乐片来讲已经足够。陈木胜把自己与成龙的合作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以创记录的商业收益为影片收关,而且使得成龙电影告别个人英雄主义的独白模式,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群戏。难得的是,《宝贝计划》更带回了早期香港喜剧式的巧妙构思,令观众在愉悦之余收获无数惊喜,这不仅驳斥了早期香港电影喜剧模式不合时宜的说法,更为新时期蹒跚的香港电影指引了一条明路。  

        王超
  入围作品:《江城夏日》
  入围理由: 以旧作《安阳婴儿》来看,王超的电影确实是有些闷,而几年后的《江城夏日》,却俨然已经脱胎换骨,开始踩在大众的脚步前运筹帷幄。影片以家庭亲情成为影片的主旋律,而追车、撞车、杀人、抢劫等等商业化的细节,也都开始为影片的大众化传播做好铺垫。影片的叙事并不传统,虽说人情关系复杂,人物冲突不断,却仍旧能以缓缓的调子向下陈述。王超自认为,自己在创作中完全是以讲好故事为重心,在此前提下也不得不放弃一些散点,更不会凭白在影片处理中给观众增添心理压力,《江城夏日》的背后是在追寻《孔雀》一般的诗调子,而与第六代的现实主义思想包袱无关。   
 
   张之亮
  入围作品:《墨攻》
  入围理由: 以宏观来概括,本片不失为一部有气魄的力作,以经营文艺片出身的大导演张之亮祭出了自己的美学观念,打造了自己心目中的战国古风。导演张之亮的大胆,令人深感钦佩,第一次涉猎古装大片就有如此雄浑气魄,前后有致,紧张跌宕,令人折服。在影片中大军团的调度以及攻城守城的细节,都显得格外精细,让中国影视上第一次显现了当年“墨子大破云梯”(《墨子·公输班》)式的影象。想来张之亮的导演功力并不拘泥,只是香港这逐年恶化的电影环境桎梏了他,假若给本片找个好点的编剧与历史顾问,定可令影片有千钧之势,能在中国电影史上书下一笔,但显然一己之力难为大成,也正如侠者有武艺却无法救世,而革离空有谋略却无法救万民一样。   
 
  刘杰
  入围作品:《马背上的法庭》
  入围理由: 刘杰作为制片人及摄影师参与了第六代的发轫作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后来两人又合作了《十七岁的单车》。作为根正苗红的“第六代”阵营的摄影师,初闻其首次执导筒,拍的是基层法院执法人员的故事,给人带来的惊喜远远大于对他的疑惑。全片以写实影象贯穿,并以原生态的民俗作为铺垫,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威尼斯电影节的地平线大奖,肯定了他的锐气,同时他也以这种原生态的电影尝试,带给了中国电影以新的希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