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来源:玉林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公立中山学校的老师正在教学生中文。

  柬埔寨暹粒省公立中山学校大门。

  “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期间,师生们在容县高中种下友谊树。

  传承,顾名思义是传递与继承。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今天的世界每天都有新事物诞生,也有一些旧事物永远消逝在时光里。正如作家王蒙所说:因为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因为有所区别,人类才会有发展。在柬埔寨,我们了解到,虽然不少华人已归化柬埔寨国籍,融入当地社会,对祖籍国的联系和感情也逐渐减少和淡薄,但他们仍然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忘中华民族的“根”。有些东西,即使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们也一直不曾放弃。

  几个世纪以来,华人华侨与善良纯朴的柬埔寨人民长期和睦相处,一部分人与当地妇女通婚,长期共同生活。广大华侨以经商为生,安分守己,安居乐业,与当地人民共同度过美好的岁月。但生活并不总是如此波澜不惊,1967年,柬埔寨当局下令封闭了金边所有华文报纸,开始柬埔寨史无前例的排华浪潮,20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由于接连不断的政治动乱和战乱,柬埔寨百业凋敝,以工商业为主的华人深受其害,华人遭受更大规模排华浪潮的打击,华校和华人团体被封闭,商店禁止悬挂华文招牌,甚至不许华人讲华语,不准华人保留习俗,大批华人家产被抄收,被赶到农村劳动改造,有些华人甚至被残忍杀害。

  但是就是在这样暗无天日的阴云笼罩下,不少柬埔寨华人仍然以家教形式私下传授华文,近乎固执地想要保留那一缕乡音,那一个个方块字,即使有可能让他们失去生命。在柬埔寨广西商会中秋聚会上,我们认识了一位第三代华人丁伟安,他已经不知道自己的祖籍具体是在哪个地方,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祖辈来自中国。“忘记自己的汉字,我们就会像无根浮萍随处漂泊,没有任何归属感。”丁伟安告诉我们,这些是父母告诉他的,小时候他虽然听不懂这些道理,但还是按父母的安排去学华文。“为了不让别人看出来,我们是把书本夹在衣服里,偷偷带到地下学习班上,就这样学了几年。”我们不难想象,如果他们被发现私下学华文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境地,但是源于血脉的传承让他们忘记了害怕,他们把华文书本往衣服里一夹,就把恐惧也收了起来,踏上追寻先辈渊源的路途。

  经历过颠沛流离,战乱沧桑,如今,经过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柬埔寨华人处境得以大幅改善,人口数量已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他们多为第二代至第三、四代的华人,属柬埔寨国籍,主要分布在首都金边市,以及马德望、磅湛、干拉、贡不、茶胶等省。柬埔寨和平以来,华人经济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过渡到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主的新阶段。目前,柬埔寨华人经营的行业领域甚广,涉及房地产(包括酒店、购物中心等)、餐饮、制衣、旅游、银行、传媒、进出口、日用百货、五金机械、建筑、港口、种植园、渔业、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烟草、矿业、石油以及与国外合资的大型工厂等,其中不乏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并涌现出一批华人企业集团和华人富豪。同时伴随着柬埔寨华人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华侨华人经济地位的日益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也显著提高。

  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柬埔寨华人华侨的心中,有些最本质的东西却一直没变,不断传承着。来到柬埔寨一年后,善良勤劳的钟献就赢得了一位女孩的芳心,而她是广东华侨的后裔。结婚后两人勤勤恳恳,努力经营着家庭和事业,钟献一家现在已经事业有成、幸福美满。不过,在钟献心中一直有个遗憾,在结婚当天,钟献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没能在他身边一起见证,在异国他乡打拼遇到的种种困难都没让这个坚强的男人退缩,但是婚礼时亲人不在身边,不能给生养自己的父母敬上一杯茶,让这个坚强的男人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婚礼上给父母敬茶是中国婚嫁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少了这个我的婚礼就是不完整的,所以那天我是既高兴也有遗憾。”钟献说,为了弥补这份遗憾,第二年,他就和妻子一起回到九洲江畔的陆川老家,给父母敬上一杯迟到的茶。

  钟献有三个子女,尽管已经入了柬埔寨国籍,但他们仍然取中文名字,在家里说普通话和粤语,在大年三十晚上,一样和父母守岁。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钟献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华文,还把他们送回南宁学习一年以上,同时在空暇之余带着他们回到祖国游历。

  钟献还有着一个愿望,就是在金边成立一所属于广西人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广西人的子女后裔可以学习华文,了解弘扬广西人的传统习俗。”钟献介绍,华文教育在柬埔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自20世纪70年代华文学校遭查禁、红色高棉时期华文绝迹后,华文曾一度退出柬埔寨的社会生活,直到1992年下半年,华文才开始逐渐被解禁,华文教育重新开放。

  9月22日,距离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很近了。记者来到柬埔寨暹粒省公立中山学校,了解当地的华文教育情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记者走近一间教室附近时,没有一点点防备,这首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传颂了无数遍,寄托着炎黄子孙共同思乡之情的《泊船瓜洲》就闯进了记者的耳朵。看着那二十多名肤色略黑、年龄各异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板一眼认真地诵读诗句,那些侨居海外的华人千百来年遥望故乡,在异国他乡传承中华文化的画面一下子就鲜活起来。或许这些孩子还不能理解诗句中表达的含义,但是随着他们长大,他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轮明月:或亲情、或爱情、或友情、或豪情……这些美好的情感,就会像中秋的明月一样,在他们的心中闪耀着皎洁纯净的光芒,明月因被赋予了情感的力量而更显其明亮、动人。

  “经历过华文教育被查禁后,柬埔寨华人社团重构后最注重的工作就是重振华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柬埔寨暹粒省公立中山学校校长张勇告诉记者,柬埔寨华人理事总会成立后,立即推动华校陆续复课。华社领袖不仅慷慨出资购置校舍,派人赴马来西亚取经、延请华文教师,还从周边国家收集华文教材,编辑后印刷成书后供华校使用。在华人社团的全力主持下,柬埔寨全国各地陆续复办或新办了一批华文学校,华校按柬埔寨学制采取半天华文、半天柬文(或英文)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从幼儿园一直读到初中,个别华校还开了专修(二年制,相当于高中)课程,不仅接纳了大量华裔子女,而且因就业前景看好,也吸引了不少柬族、越南族子女入学。中山学校目前就有3000余名学生,在这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是华侨华人的后裔,当地的华侨华人十分重视后代的中文教育。傍晚时分,记者看到,一些白天上完班的柬埔寨职工络绎不绝地走进这所学校。随着中国和柬埔寨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到柬埔寨。在当地,学习中文渐成流行的风潮。这不仅在于精通汉语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更在于中文所蕴藏着的汉文化——那独具的魅力,在吸引着他们。而中山学校培养出的一批批毕业生,已经在柬埔寨的旅游、外贸、金融等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柬埔寨各华校校名前面一般都冠以“公立”二字,其实此“公”非国内彼“公”,国内的“公”是指政府主办的学校,这里的“公”一般是指由各地乡团会馆(包括五大会馆、十三宗亲会、各省市柬华理事会)兴办的学校。由于华校没有纳入柬埔寨政府教育体系,各地华校的资金来源、人事关系、教师招聘、硬件购置等都必须由这些乡团会馆协调筹备,中山学校也是如此。“我们做这些不仅没有盈利,很多时候还要倒贴钱进去,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张勇说,“我们就是希望华人的后代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来自哪里,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柬埔寨首相洪森曾说:“柬埔寨的华人已经成为柬埔寨的一个少数民族,为柬埔寨发展作出贡献,是高棉族人的兄弟姐妹。”今后,华裔华族将成为柬华社会中的主体,这是历史进程不可避免的趋势,落地生根,归化融入居住国社会,将是柬埔寨华人必然的归宿。但是,有些溶在血液里、刻在骨子上的东西,柬埔寨华人永远不会忘记,它们将一直传承下去。

  (来源:玉林日报 记者 梁华 邓斯潇)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