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 来源:搜狐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日本那一套总是强调扔东西的整理术在中国也面临水土不服。

作者 | 唐怡园

“整理是面向自己的行为,打扫是面向自然的行为。”这句把收拾屋子上升到人生哲学的话,出自日本整理师近藤麻理惠的成名作《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这本2012年出版的小众图书如今成了一群中国人的创业指南。他们相信,伴随着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家政服务,还有“整理咨询”服务。

5月中旬,在上海兆丰广场四楼会议室里,聚集了近200人。主办方艺恩管理咨询公司称这是中国整理师行业的第一次大型聚会。参会的整理爱好者们有的是原本从事家政服务的中年妇女,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而大会主办方的核心业务之一就是整理师培训。

中国整理师大会现场

“家政阿姨单纯地把衣服叠整齐,按照你平时的习惯放回原处。隔不了多久,家里又会乱做一团。而我们会和客户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观察房型、教一些整理技巧等等。一次整理咨询周期(5天)过后,客户基本上都会觉得生活稍微轻松了一些。”艺恩整理的创始人韩艺恩这样描述整理师与家政阿姨的区别。

最近几年,“月入过万”的衣橱整理师见诸媒体之后,不少整理师都体会过被记者采访、在本地成为网络红人的感觉。

不过整理师这个小众职业却不是近几年才有的。过去几十年,它曾火过好几次。

在1980年代的美国,整理师最初被叫做“杂物管理咨询师”(clutter consultant或者organization consultant ),还曾被三大新闻周刊之一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多次评选为未来的朝阳产业之一。

这个时期,美国人均年收入比上一个十年翻了一番,是美国现代消费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有点类似今天的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生活方式和精神消费。推崇个性化的上门整理服务顺应了这一趋势盒。

不过直到2000年以后,这个新兴职业才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高峰期。在全球遭遇了经济危机后,美国和日本有一批作者开始倡导,家里放的东西越少越好。这股风潮从图书出版蔓延了电视节目。

发明“断舍离”概念的山下英子在2000年左右以“杂物管理咨询师”(clutter consultant)的身份在各地开展活动。而和时下中国很多改造房间的节目类似,2003年,整理房间甚至在美国被拍成了一档叫做“Clean Sweep”的真人秀。2007、2008年,该真人秀主嘉宾杂物管理咨询师Peter Walsh后来又在奥普拉的脱口秀里火了两年。

《断舍离》系列图书作者山下英子

杂物管理咨询师Peter Walsh

而最近几年,整理师再次重新成为媒体的焦点,是因为一个日本主妇。2015年,《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近藤麻理惠忽然成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争相报道的对象。用撰稿人Taffy Brodesser-Akner的话来说,“她(近藤麻理惠)的名字正被注册成商标,她的生活方式变成了一种哲学”。

日本整理师近藤麻理惠

近藤麻理惠的成名同样赶上了一个新的浪潮。在美国,自我提升(self-help)类图书销量,从2014年到2015年涨了15%。正如图书编辑Jessica Sindler所认为的,近藤麻理惠现象很像Ted视频的流行,“她不仅是在教你整理房间,而是在告诉你怎么自我调整,从而改变人生。”

在中国整理师大会现场,爱好者们也对近藤麻理惠这本书非常熟悉。艺恩整理的创始人韩艺恩走入整理师这个行业也是因为《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2013年3月,她通过这本书开始对整理师产生兴趣,自己在业余时间通过看书和视频了解整理术。 在律所工作的韩艺恩开始用周末的时间做兼职整理师。

从2015年开始,她的生意有了明显起色。“当时每个周六日都被排满了。2015年11月,最后我决定辞去了律所的工作,专职做整理师。” 韩艺恩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

而大会现场,更多的整理师第一次接触到了近藤麻理惠是在微信公众号“第1整理术”的推送中。2015年8月一篇介绍近藤麻理惠的文章,帮助这个刚开了不到3个月的公众号涨了2万多个粉丝。

“第1整理术”创始人周一妍是在《外滩画报》做国际新闻记者时,开始接触日本“整理术”。经过两年时间,到2017年1月,“第1整理术”累积了将近20万粉丝。据周一妍透露,目前愿意为整理知识付费的核心粉丝大概有400人。

“第1整理术”最初的两位作者之一,北京的大学讲师赵敬(敬子老师)也成了整理圈子里颇受欢迎的培训师。大会现场有不少人都听过她的课。

看到了中国人开始对整理术的需求增长,今年5月,近藤麻理惠的心动整理协会也来到了上海。一个为期5天的课程被炒到2.98万元。从今年起,一批日本整理术培训考证机构,也正在把整理课程和考试都翻译成中文,带到中国的一线城市。

和2015年近藤麻理惠从日本火到纽约类似,整理师在中国开始流行也是因为“自我提升”成了人们的新追求。比如跑马拉松、健身、改造出租房都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它们背后还都有配套的“鸡汤”文化和成功学。

在中国整理师大会现场,你也能感受到“鸡汤”。他们大多数是女性,来自各个年龄层,对改变生活现状有强烈的愿望。

向华在中国整理师大会上做分享

1970年代出生的向华是浙江慈溪的一位检察官,她在分享中提到,“最开始接触到整理术,是在父亲去世后,整理他们丢满东西的房子。”她在整理的过程中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生活,结论是——“我不想也成为看到打折商品就往家里堆的人。”而80后室内设计师陈银凤就告诉界面记者,“往室内设计里加入一些收纳空间的理念,会让自己更专业一些。”

这种心理需求也正是一批创业者看上新市场的原因。“一开始,我们认为生了二胎的妈妈忙不过来,确实会需要有人帮忙做点家务。后来,整理可能更像一个心理咨询服务。它不需要直接面对人性的部分,处理的是和物品的关系。”第1整理术”创始人周一妍告诉界面新闻。

不过日本那一套总是强调扔东西的整理术在中国也面临水土不服。

据韩艺恩介绍,“在日本服务周期通常是1个月。他们更愿意去了解背后的整理术,然后自己来做。”但到了生活节奏更快的中国,这个流程只有5天,而且一般是整理师亲自上门整理。

除了时间和流程,中国的整理师还需要面对更复杂的家庭观念问题。“奶奶辈的人不让妈妈辈的人扔东西,妈妈辈的又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在整理一个大家庭的时候,这种冲突特别常见。” 韩艺恩说。于是,整理师还需要调和这种矛盾,帮助他们顺利的“扔东西”。

一位在日本待过14年的中国整理师告诉界面,整理师需要考虑的细节有很多,比如气候环境,风土人情,家庭审美偏好,这些都需要纳入考量,其中包含着太多细节。

而中国整理师在诸多方面才刚刚起步。“(中国)整理师想要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规律,可能还需要一二十年。”韩艺恩说道。

不过,作为一名整理师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赚钱。

日本心动整理协会的整理师一对一上门指导,收费3万日元(约1500元人民币),一次5小时。相当于时薪300元/小时。根据美国招聘网站Glassdoor数据,美国整理师时薪也在40美元到90美元之间。

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整理师的收费其实已经超过了日本,和美国相当。比如在上海的韩艺恩,一对一整理咨询费用为699元/1.5小时。而“第1整理术”的作者敬子老师,在北京的收费标准是1000元/2小时。

知识分享平台在行上知名整理师的咨询价格

除了上门整理、在线或者线下咨询服务之外, 最早接触到山下英子、近藤麻理惠的这批人几乎都做了培训卖课的生意。

比如去知识分享平台在行约上海的韩艺恩,一节1.5小时的课程如何成为整理收纳咨询师卖到699元,和一对一整理咨询服务持平。微信公众号1整理术里,敬子老师的一套语音课程费用在149元,上半年总共成交了800单。

但更可能的是,整理师并不会成为大众的“朝阳行业”。事实上,它也从来没有成为过。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如今美国和加拿大整理师协会注册在案的从业者加起来不超过5000人。

的确,据记者的了解,试用过整理师服务的客人们都表示对房屋整理有帮助,但它更多像是一次性的学习。比如花艺店老板七七表示,“我自己收拾的话,一旦想到了就抡起袖子开始做,完全没有考虑顺序,最后可能工作台理到一半发现没有位置了。”在尝试了整理师服务后,七七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不过她觉得以后可以自己收拾了。

另一位热爱烘焙的全职妈妈墨墨也有同感,她最需要的整理堆满了烘焙工具的厨房。“我一直很想整好又很不想去面对,”墨墨说。在学会了如何利用分层等收纳方法后,“现在所有的锅具都有固定的居所,好拿取使用率也提高了。”而同样,她也表示不再需要下一次服务。

因此整理师想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持续挖掘新客户。这导致大部分整理师都无法有稳定的收入。

于是韩艺恩和周一妍们自己都没有继续做整理师,而是试图挖掘这个行业的其它商机。

比如韩艺恩还成立了“CAPO整理师联盟”,想要通过培训和发放从业资格证来赚钱。韩艺恩想要成为中国的近藤麻理惠,在她的在行介绍里,常年挂着“首位英国BBC报道的中国整理师”。周一妍也在考虑和日本整理协会合作,引入能力资格证。去日本考察过几次后,她发现,“从培训到考证,基本上要花1万多块。目前,我希望学员至少能把考证的钱挣回来。”

在上海生活了14年的企业培训讲师池田惠美,这几年也在做整理师讲师。她介绍道,整理术在日本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很多主妇是把收拾当成了爱好,或者说一种基本持家技能。她觉得如今中国的整理师行业似乎更功利一些。

可最终,整理术更多还是一件关乎于个人自我学习的事情,它或许不适合成为一项大生意。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