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07日 来源:桂林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漫画:“主动脉”新华社发 

  河北石家庄市正定新区的综合管廊效果图。 (资料图片)

  如果说表面的光鲜亮丽映射出城市的风貌,埋于地下的基础设施的水平则反映一个城市的“良心”。

  在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7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在我国全面开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以筑牢城市“里子”的方式开启中国的“地下管线革命”,并将对城市发展、经济增长、百姓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更安全稳定的城市“生命线”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改变过去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城市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场暴雨,城市变成大海”,“反复开挖马路拉链何时休”……近年来,大雨内涝、管线破裂、路面塌陷、燃气渗漏爆炸等事故拷问城市安全。有市长说,地下管线积重难返的问题,使他们犹如坐在随时可能喷发的活火山上,整日提心吊胆。

  目前,我国七大类近30种市政管线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国家层面没有一个准确的管线综合图或数据库。不同单位施工各自为政,难免出现管线“打架”、道路反复开挖问题。

  “地下综合管廊把所有管线集中在地下廊体里,日常巡检维护等都通过出入井在地下完成,解决了‘马路拉链’问题,并能抵御管道侵蚀和抗震减灾,管线运行更安全稳定。”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说。

  据了解,按给水、热力、燃气、电力、电信、雨水、污水等七大类管线全部入廊考虑,修建地下综合管廊比直埋方式的一次建设成本增加约4000至5000万元/公里。

  “我们算的是百年账。”参与综合管廊建设的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市政部副总经理李跃飞说,从全寿命周期看,二者成本差不多。但管廊效益更凸显,减少水管线损毁、节约土地空间、减少开挖和事故对交通的影响、减震抗灾……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施工而引发的管线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元。如昆明彩云路综合管廊全长22公里,供水管线入廊后管道漏失率由实际的25%降为0,每年可节水700万方,节省水费2100万元。

  可拉动上万亿元投资的稳增长“大礼包”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把各类市政管线统一转入立体、集约的地下公共隧道,将带来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

  据专家测算,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分为廊体和管线两部分,每公里廊体投资大约8000万元,入廊管线大约4000万元,总造价每公里1.2亿元。按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未来三到五年,预计每年可产生约一万亿元的投资。

  如此高的投资,意味着继棚户区改造、高铁、水利之后,综合管廊将成为我国一个新的基础设施投资重点领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启动实施城市地下管网等民生项目,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管廊建设涉及工程建设、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不同行业,间接带动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投资,以及大量人力投入,对经济产生更大拉动作用。”江苏省苏州市地下管线研究所所长王香冶说,当前钢材、水泥、管材等建材价格低,建设成本低,还能消化过剩产能,正是难得的时机。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地下综合管廊成为各地看好的拉动经济增长工程。住建部统计,今年全国共有69个城市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亿元。

  进入7月,吉林省率先与住建部签约在全省层面开展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试点,计划2015至2018年期间完成10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总投资1000亿元。住建部透露,辽宁、广东、河南等省也正积极推行全省试点。

  综合管廊改变了过去政府单独投资市政工程方式,让企业成为建设和运营主体。

  “以前企业没机会投资,如今政府引入PPP模式,还配套收费机制确保企业合理稳定收益,让企业投资有了信心。”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国州说,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目前国内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刚刚起步,未来投资空间非常大。

  畅想“无井盖”的城市新生活

  作为城市设在地下的“主动脉”,地下综合管廊的逐步推广也将会影响到每个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马路上随处可见的各种井盖会大幅减少,如果全部管线入廊,新建马路将没有井盖,不会因道路开挖阻断交通,城市开车出行更加舒适平整。”薛国州说。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意味着城市居民的各项市政公共服务更有保障。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王恒栋说,各种管线多了一层廊体“防护罩”,各种能源传送有可视化的红外线、摄像仪、报警仪等监控,出现问题可及时修复,困扰居民的断电、断水、断网等现象会随之大幅减少。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意味着城市高压线“蜘蛛网”将消失,城市会更加美观。如日本近一半的高压线“蜘蛛网”已转入地下管廊。

  “空中高压走廊消失了,还能为城市释放出更多土地资源,并带动沿线土地升值。”李跃飞说。据测算,综合管廊与直埋占用道路地下空间比为1:4;架空线入地平均每公里可节省用地75亩。

  地下管廊建设期间会不会影响居民生活陆克华说,所有管廊建设要么借着道路开发,要么结合棚户区改造和地铁施工,要么配套老城改造,都是和其他工程同步推进。同时,各地要对地下空间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将面临更多机遇。

  相比现在各单位自掏腰包挖坑埋线的投入方式,综合管廊好比地下“高速公路”,入廊管线单位将交纳适当的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

  陆克华透露,具体收费水平将统筹考虑建设和运营、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引导规范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收费水平。对于公众担心市政服务收费涨价,专家表示,管廊的全寿命周期很长,由于收费和补偿机制综合考虑了入廊管线单位的投入成本,不会因此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 (据新华社)

  ■相关链接

  地下综合管廊:未来城市的“主动脉”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何雨欣 王镜茹)地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地下钢筋混凝土的隧道内,各种管线林立、纵横交错。这些管线向城市的每个角落源源不断输送着水电热等能源,这里既是城市的“主动脉”,也是“生命线”。

  地下综合管廊,又称共同沟,是指为电信、电力、燃气、供水等各类公用类管线盖一个共同的“房子”,位于地下约3米处,这个“房子”一般小可通人,大可通车。

  地下综合管廊一般分为干线、支线、缆线管廊,干线主要建在城市道路中央下方,是“主动脉”,支线、缆线主要建在道路两旁的人行道下,是“毛细血管”,整体构成一个系统的地下管网系统,覆盖城市每一个角落。

  虽然地下综合管廊在国内还是个新鲜词,但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法国大文豪雨果的《悲惨世界》里,就有对巴黎地下错综复杂的下水道系统详细描述。

  世界上最早的综合廊道出现在巴黎,始建于1883年,是以排放雨水和污水为主的重力流管线系统,管网纵横,排污口、蓄水池众多。后来,通过在管网内部铺设供水管、煤气管、通信电缆、光缆等,进一步提高了管网的利用效能。

  1893年,德国汉堡开始在街道两侧人行道下建设综合管廊,收容煤气管和自来水管。20世纪50年代,德国每个城市都通过立法,对地下管道建设进行管理,成立公共工程部,负责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监管。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共同沟建设最先进的国家之一,1926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针对地震导致的管线大面积破坏,从防灾角度在东京都复兴计划中规划建设综合管廊。

  1958年,北京建设了全国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21世纪初,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结合重点建设探索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北京中关村西区建设了1.9公里,昆明市结合新建道路建设了33公里,广州大学城建设了17.4公里,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了6.4公里,珠海市横琴新区建设了33.4公里等。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城市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还有很多用武之地,包括垃圾的真空传输也可以在地下完成,例如日本在管廊中留一个空间,从这里把垃圾自动送到垃圾处理厂。地下管廊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地下物流系统,比如将蔬菜通过地下管廊从郊区运往市中心,在一线城市可以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述评

  从“高层建筑世纪”到“地下空间世纪”

  □新华社记者 王立彬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就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出部署。这是针对长期存在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落后的突出问题,从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推出的国家重点民生工程,是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

  国际地质学界认为,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则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因此,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仅是消除“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还应当置于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层面考量。

  物权入地:权属明晰才能依法开发

  为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以各种方式开发利用城市立体空间,是各国普遍趋势。近年来,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受交通压力影响,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问题尤其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有不少于14座城市开通了地铁。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将建成90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而与此对应的是,目前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法律规定零散,不成体系。明确新设的空间使用权与已设立使用权之间衔接,使物权法的原则更具可操作性,不动产登记必须“地上地下”统一。

  法律保障主要是指地下空间权的确定问题。地下空间权作为一种有别于房地产权的物权,按照物权法定的原则,必须依法设定。地下空间权的确立属于一般民事法律规范范畴。

  地下空间立法是一个系统工程。纵向来看,涉及地下空间规划立法、地下空间建设立法、地下空间管理立法;横向来看,涉及地下空间使用权有偿出让立法、地下工程产权的取得、转让、租赁、抵押立法等。

  为适应形势需要,地下空间立法要坚持急用先立,解决当前较突出的地下空间权取得、登记问题。在地下空间立法方面,要以地下空间权的取得、登记为突破口,先对这些内容进行规范。事有先后,依法用地,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地下综合管廊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多规合一: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地下空间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建部启动的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就是解决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的问题,强化政府空间管控能力,实现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

  从最早“三规合一”发展到目前“四规合一”,关键是将环境纳入考量因素“多规合一”理所当然包括地下空间环境规划。

  同样属于国土资源环境,地下、地上空间分割,“重地上、轻地下”,使城市地下管线,水、暖、气、电等都要有自己的“马路拉链”,都想结自己的“空中蜘蛛网”。协调起来困难,统一入廊不易,在权属不明晰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统一规划。按国务院要求,地下综合管廊要名副其实“综合”起来,既离不开权属明晰,更离不开统一规划。

  开发好地下空间“聚宝盆”,离不开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从用地审批、登记、出让,选址论证、地质环境评价到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规划。带有公共利益性质的地下空间利用如人防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地铁,长输管网或电缆敷设,经营性地下空间开发的商业街、娱乐场所、收费停车场,要在“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地下空间”观念下,统一规划,集约开发。

  安全第一:不能给自己“挖坑”

  目前上海市政管线总长度早已超过4万公里。北京市也已超过3万公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既涉及地下商场、地下娱乐场所、地下停车场、地下仓库、地铁、隧道、人防工程、高层建筑地基、地下管网的施工、运营,更涉及地下空间地质环境。庞大的地下空间生态环境和生产安全问题。

  全面准确地掌握地下空间设施和地质地层信息,是提高地下空间安全防范能力的关键。从频繁发生的地铁施工塌方事故来看,掌握地下空间的地质状况,综合研究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是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管护水平的紧迫任务。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要开展基础地质调查,重点查明区域地壳稳定性、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区域地质环境现状,为城市地上、地下、年限三维规划提供牢固的地基依据。从京津冀城市群到长三角、珠三角,都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查明地裂缝、地面沉降、砂土液化、海水入侵和崩滑塌等主要灾害分布、成因和发育程度,对地质灾害易损性和风险性进行评估。同时也要开展地质资源环境调查,查明区域内资源地质环境现状。

  我们脚下的地下空间,同样受资源约束,同样有环境容量,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地面上的繁华,人类绝不能“给自己挖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