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看病是所有老人绕不开的人生课题。
一次次地住院、转院、出院……无休止“折腾”不知让多少家庭和老人深陷疲惫 ,不堪其苦。
有没有既能给老人看病、又能帮着养老的地方记者近日在安徽、辽宁和上海等地采访发现 ,一种名为“医养结合”的新模式正在悄然兴起。
那么 ,这种模式离你多远能走多久
养老看病:“一条龙”模式获青睐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滨湖医院老年科内,两人间的病房里老人和家属可随时通过按钮呼叫,今年84岁的张建廷和老伴都住在这里。
“在别的地方,病看好了就得出院,不舒服了再来住院,有的老同事就一直辗转各大医院。我们年纪大了,不想在各个医院来回跑,也折腾不起,就想有个既能看病、又能养老的地方。”张建廷说。
张建廷所在的滨湖医院老年科于2010年正式运行,该科设立“托护养老”和“医保住院”两种管理路径。
“医”,即入院老人需要疾病诊疗,进入“老年科住院病人”信息系统,按照“医保住院”管理路径进行住院管理。“养”,即为“托老”模式,进入“老年护理院”信息系统,享受专业照顾、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不纳入医保报销。“医”“养”互换时仅切换信息和管理路径,改变床头标识,无须搬移床位。
辽宁省大连市目前也在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大连市中山区桂林养护院一楼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五楼是养护院。据院长周淑媛介绍,老人在这里连同吃饭、床位、生活护理等每个月需3000多元。如果需要治疗,可办理家庭病床,用医保卡支付,最长时间两个月。
一些地方还在探索机构养老内设医疗机构的医养结合新模式。目前,上海市660多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130余家,提出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申请要求的103家,已全部纳入医保。
困扰多多:看着很“美”行路“难”
尽管医养结合受到社会各界欢迎,有的甚至“一位难求”,但目前运行仍面临不少成长中的“烦恼”。
——身份难界定。“医养结合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在于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标准,不知道应该怎么发展。”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滨湖医院老年科主任陈雪羚回忆。
——市场供需脱节。大连金石滩医院副院长戴经跃说,大量高端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大量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被闲置。目前,许多慢性病、退行性疾病患者需要康复治疗,但市场需求与供给脱节,服务设施不足,全科医生不足。
——标准难统一。医养结合监管主体涉及民政、医保、卫生等多个部门,评估标准相差较大。
——专业人员缺失。当前相当一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员集中在40岁—50岁年龄段,学历大多在初中以下,多数来自农村,年轻人普遍缺乏。
面对期待:现实难题“怎么破”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近期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指出,我国家庭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之一是城乡养老照护和医养结合需求较大。
“消除医养结合‘烦恼 ’迫在眉睫。”业内人士呼吁,国家能明确是否提倡、鼓励医养结合的发展方向,明确机构的性质、发证单位、运营规章,并予以支持。在护理、医疗、病人准入等方面,国家应出台统一明确、操作性强的标准或评价体系。在所有的医疗网点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将医疗和养老信息打通。
(据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容 县]试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破解老年人治病养老难题?容县试行“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1月中旬,自治区民政厅到该县调研时给予肯定。 【详细】